笔墨丹青证弦歌

2022-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Nyakov

中国号称“礼乐之邦”,在传统礼制中,“礼”与“乐”密不可分,音乐被视为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六艺”体系。古代典籍中也多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如《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之语,《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相应的,历朝历代关于音乐的图像也颇为丰富。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洁涉猎古籍中的艺术文献、音乐文献和图像学,历经数年,酝酿写作了《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一书。

本书是一本音乐图像史作品,通过古代中国画,发掘其中音乐元素,以图证史,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器物,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上古至清代的音乐话题。各章均是专题文章,紧扣一个主题展开,结合在一起,大体呈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面貌。就其涉猎范围而言,书中不仅涉及宫廷音乐、文人雅乐、也有市民的音乐活动,在传统中原音乐以外,书中还发掘了契丹乐舞、畲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器乐等,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大地上的音乐文化。

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关于乐器的记载,先民的乐声初啼与远古文明相伴,并逐渐演化为周代礼制下复杂的多种乐器演奏。崇尚周礼的儒家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熏陶君子崇高的人格,孔子对删定《诗》,并一一配乐,用于其理想中的礼仪教育。而在远离中原的楚地,配曲演唱的组歌——《九歌》不仅以其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辞句呈现了当地风俗传统和鬼神信仰,其中“陈竽瑟兮浩倡”“成礼兮会鼓”等句子还展现了当时的音乐文化。

汉帝国终结了秦末乱世,从此社会步入长期稳定状况。“自汉以后,乐舞浸盛”,乐舞和百戏一时风靡。通过汉画像、帛画和文献记载等,我们得以一窥贵族和平民们的文艺活动,其中既有美人舞蹈、杂技表演、俳优戏谑,还有今天已经不太想象得到的残酷斗兽表演。

随着唐帝国的兴盛,对外交流也日渐发达,域外乐器也传入中土,一时音乐极为繁盛。书中以数章介绍了唐代乐舞、唐代乐队与音乐文化、唐代琵琶绘饰艺术以及唐代变文等,展现了唐代的音乐文化。此时不仅西域乐器被引入,俗乐中也融入了很多其他民族音乐元素。

宋代以后,文人的“雅”文化与市民的“俗”文化并行不悖,这在音乐领域也有反映。书中既有对宋元绘画中的古琴意象的探讨,也有对杂剧、踏歌等的描述,比如《西厢记》中的音乐体系就非常有趣。明代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发展,书中借助《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人多幅雅集图和文人画、《皇都积胜图》等,分别描绘了宫廷礼乐、文人器乐和市民的文艺活动,展现了从天子以至于庶民的音乐娱乐活动。

在中原文化以外,书中对唐以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有足够介绍,如契丹乐舞、源自军事的马术乐舞、金代乐舞等,这些使我们能够不只关注中原汉族的音乐,注意到音乐的传播与互相吸收借鉴。譬如女真音乐深受渤海乐影响,金灭辽后,沿袭了辽的音乐,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后带走了所有乐器,并裹挟带走了许多乐工,从而使中原音乐传播到东北,此后金代乐舞传承了辽舞,也融合了宋舞。书中即以留存的金代墓室砖雕、舞俑、壁画等讲述了这一交流融合过程。

这一交流融合过程顶峰大约是清代。清军入关后,继承了明代礼乐制度,又兼具满足及其他民化的音乐文化特征,其用于祭祀、朝会的雅乐源于周代礼乐制度,用于宴飨的燕乐则主要是俗乐和其它少数民族音乐,其中宴席乐舞之首“庆隆舞”前身为满族民间歌舞“蟒式舞”,此外还包含了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成分。书中还借助《皇朝礼器图式》《皇朝礼器图册》讲述了清代礼乐乐器,并通过《紫光阁赐宴图》等介绍了清代所用蒙古乐队。清代康熙、乾隆等多位皇帝曾出巡,书中还通过《康熙南巡图》介绍了清代卤簿乐,即皇帝出巡车驾所用音乐,让我们可以想象帝国全盛时的皇家排场。

总体来说,本书发掘和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信息量非常密集。其文风更接近学术写作,对我们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严谨但略觉枯燥。如果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还可以更生动一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