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江南诗社诗魂一一桃源诗社

七律 - 七夕

2019-08-07  本文已影响13人  诺鸫竹隐
七律 - 七夕

一年一度虔牛盼,

千载千逢巧女期。

喜鹊搭桥魂不断,

黄莺唱晓梦无奇。

歌吹非有翻新句,

诗诵难能出旧篱。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迟来早去早还迟。

七律 - 七夕

        小时,大约七八岁,妈妈告诉我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蹲在黄瓜架下,可以偷听到牛郎织女说话,以及织女的哭声…前提是,这孩子没尿过炕,没撒过慌…我还真去蹲了一会儿,啥也没听到…于是很懊悔自己,炕是尿过的,撒没撒过慌可就不知道了。因为我没到山上放过羊,喊“狼来了”呀?小伙伴儿们藏猫猫,指东躲西,算不算呢?反正是冒了夕露蹲了那么一会儿,啥也没听到,也就不了了之,也没跟人说起过…

        牛郎织女的传说,不知源于何时何地。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译文: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着毫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中国古人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西周先民时代,古人就以“牵牛”、“织女”对银河两端的遥遥相望的一对星象进行命名。

        随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七夕这一天被定义成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就日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以上关于牛郎织女传说来源的资料,来自网络,觉得不错,搬来共享一一感谢原作者)

        戏剧故事传说等等,还都不必多论,顶好的是《古诗十九首》中之一的一一

七律 - 七夕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再有,自然是秦观的词一一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律 - 七夕
七律 - 七夕

七律 - 七夕 七律 - 七夕

  2019.8.7.己亥七夕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