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小白要变黑产品体验报告产品分析--汲取养分,厚积薄发

「本地」产品体验报告

2015-02-16  本文已影响2166人  Stove3

一、需求分析

  1. 需求场景:

    "官方版",来自钛媒体对「本地」的报道

    2014年8月,简直去波士顿休假。波士顿洲际酒店旁边的水面上停着为纪念波士顿倾茶事件而建的仿古帆船,有登船游客从船上往水里扔假茶包纪念美国独立革命。坐在水边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简直想到世界上有许多游客都来过这个地方,想过什么或拍过什么,应该有一款手机应用,可以把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拍下的照片留在当地,让下一个去那儿的人能够看到。

    笔者提炼版:

    当前的物理环境激发了用户的表达欲,用户渴望通过影像记录下这一刻的所见所想,并分享给当地的人。

  2. 需求分析:

    最初笔者所理解的场景是『用户对当前物理环境存在新鲜感』,后来意识到Po照的需求不仅来自于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新鲜感,也可能是心理意义上的,它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的需求。

    不过在此基础上,本地对需求进一步地细分:它是分享给当地的人(区别于附近的人,「附近」一词包含着一种当前的时间态,而「当地」一词在时间维度上较长)的,而非以陌生人/熟人为划分。

    如果说微博、朋友圈是告诉朋友『我在干嘛』,陌陌是告诉附近的人『我在附近』,那么本地就是告诉当地的人『我在这儿看到了什么』,这与前述者形成了差异化。

  3. 分析结论:

    「本地」所解决的需求具有一定强度,但在频次上较低。

    此外,需求本身不容易把控,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容易与产品的目标偏离。

二、产品结构

本地 产品结构.png

「本地」采用的是经典的Tab导航,因而产品结构也较为清晰。

这类导航的特点在于使用户能够方便切换不同功能的同时,清晰地知道所在位置,而它的缺点则是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并且扩展性较差,容易显得笨重。

相对而言Tab导航更适合那些各模块之间的优先级较为接近的APP,此外,随着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的增加以及单手可用性的降低,Tab导航相较于抽屉式的优势也逐渐凸现。

具体到「本地」的4个Tab中,「本地模块」承载的是Feeds的作用,多数互动在此模块发生;「广场模块」则以照片墙的形式对过去一天内的当地热点和全部热点进行集中展示;「聊天模块」负责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一对一沟通。

三、体验分析

  1. 注册登录

    注册.png

    注册流程十分清晰:填写手机号→解锁并获取验证码→填写验证码→解锁并点击下一步→填写资料→完成注册。

    缺了其中哪一环都无法进行下一步,不过其中有一处小瑕疵,即左2所展示的文案。

    登录.png

    此外,本地在登录环节上也有一处小瑕疵。不过这俩处都不影响APP的使用,尤其是对于帐号/密码的判断,在初期基本不会构成风险。

  2. 本地模块

    本地.png

    与多数信息流产品相同,互动功能集中在单条动态的下方。用户可以对动态进行点赞、评论(跳转至右2图)、分享及查看动态位置。

    其中分享与举报及屏蔽被一同收缩在了动态右下角的「…」中,可见官方并不倡导用户将动态分享至APP之外。

    此外,照片地图功能很显然会为用户带来安全风险(尽管用户可以在发布动态时选择是否将照片加入)。

    PS:笔者在翻看Feeds的时候发现,最远的动态来自于455km外,时间为2小时内,这让我对「本地」这个词产生了迟疑,另外在最新的10条内,也分别出现了53km及159km的动态,几乎看不到(感受不到?)距离较近的动态有加权。

    发布动态.png

    点击上方二级导航右侧的照相机icon即可发布动态(有点隐蔽哈),点击后首先需要选择拍照还是从相册选取,暂时只能使用一张照片,完成选择及裁剪后即可填写文字内容,经测试,暂时没有字数限制(也可以不填),不过在Feeds中会对超出一定字数的文字进行收缩。

    @好友功能有一处BUG,每次点击@后所展示的用户并非我的好友,而是之前在该用户个人主页点击过聊天的人,需要在该页面下拉刷新一次才会恢复。

    完成输入后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即可完成发送,目前还不支持草稿箱功能。

    个人主页.png

    点击动态发布者/点赞者/评论者的头像即可进入Ta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的上半部分为该用户的社交信息(但不包括关注及被关注者人数)及关注、聊天按钮,下部分则是该用户的Feeds、照片墙及照片地图。

    圈子&通知.png

    「圈子」主要呈现关注者的评论、赞及关注动态,放在这么高的位置有点不解,如果是以地理位置为主打的社交,那么关注者的动态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如他就在我附近,那么我的Feeds上就该有这条动态。

    「通知」则用于提醒评论、赞及关注信息(此处有个明显的BUG哦)。

  3. 广场模块

    广场.png

    「广场模块」主要以照片墙的形式对过去一天内的当地热点和全部热点进行集中展示,点击照片即可进入相应的动态详情。对于此处的「本地」如何定义,可供参考的是笔者的本地热点中最远展示的是距离31km的动态。

    对于「广场模块」,笔者认为它的作用主要是弥补由于「本地模块」更多按时间排序所导致的优质内容的沉底。

    不过「搜索用户」出现在该模块中还是多少有些奇怪的,按照APP本身的需求定位、不需要加好友即可聊天以及客人态的个人主页不显示关注及被关注者人数这3方面来分析,显然「搜索用户」不应被不合理且较高层级地放置在这个聚合优质内容的模块。它更理想的位置应该是隐藏在聊天-新建聊天中,不过这也许只是为之后版本中可能出现的热点搜索、位置搜索等功能做铺垫。

  4. 聊天模块

    聊天.png

    左划可删除相应的聊天,通过右上角的「+」则可新建聊天,用户列表所呈现的是好友以及之前在其个人主页点击过聊天但为进行聊天的用户,选择用户后即可进入聊天,目前只支持发送表情和照片。

  5. 个人模块

    我.png

    「我」的主界面为主人态的个人主页,所不同的是展示了关注及被关注者。点击右上角的icon可进入设置界面。

四、结论

i黑马的报道中,简直说:

人在无聊时玩手机几乎成了下意识的举动,除了看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刷刷远方的亲朋近况,他很可能也像自己一样,想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

……

“北京雾霾很严重,成了新闻,大家都去讨论,这跟一个贵州人有什么关系?他身边的青山绿水却没人可分享。

但事实是,距离我6km的一个姑娘因为被父母逼着相亲,愤懑之下发了一张自拍照,这看起来和我也没什么关系。

而像下述这类信息就更不用说会被多少「无意义」的信息瞬间刷屏了:

除了分享每个人的生活片段,本地网络未来也将包含生活信息平台:用户可以附近超市打折、房屋租售、寻找宠物、餐厅开业等现实社区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换句话说,你不仅可以看到菜市场门口有两条狗打架,还能知道下午5:00到7:00某个摊位的小排在打折卖。

归根结底,社交网络就是由各种「无意义」的信息堆砌而成的,看熟人的动态,然后点个赞、评个论往往是出于「印象建立」、「错失恐惧症」或必要的关系维护需求(社交场景),而陌生人之间除了少部分社交爱好者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场景,愿意与大量「无意义」信息相处的人恐怕并不多,即便其中零星穿插「有价值」的信息,但对于用户来说,发现的成本也太高。

尤其是对于城市上班族而言,固定的作息模式和熟悉的地理环境使得此类用户对附近陌生人在干什么无甚兴趣。

相反,这类需求更可能产生在物理场景较易于使人产生新鲜感的场景中,就像「本地APP」的诞生于旅游过程中,此时会更有需求知道别的游客/之前的游客在此情此景前的所思所想,进而产生一种「共情」,同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此场景下的也更乐于与当地的人建立社交关系。这些都是必要的社交场景。

而当前的「本地APP」或许是由于初期用户量有限,将距离放得较宽,同时热点内容也更多来自于用户的互动情况(很明显可以看到自拍照较多,同时官方帐号每日推的精选照片也多为自拍),这些内容很难真正激发用户的表达/分享欲。

如果我是产品经理:

  1. 初期只尝试切入旅游地这类场景,或只在部分旅游城市进行推广,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粘性,同时也减小对用户带来的安全风险。

  2. 在产品结构上:

    ① 将「聊天」模块改名为「圈子」,原「本地」中的「圈子」改名为「好友动态」,作为二级菜单置于新的「圈子」模块中。

    ② 使「广场」模块的时间跨度更长,同时减小距离范围,仅当当前地点的用户的广场内容较少时才扩大范围;此外,将「搜索用户」挪入「圈子」-「新建聊天」中。

  3. 最后,在运营策略上则对无意义的自拍照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权,使其更快地在Feeds中沉底。

补:分析环境

iOS 8.1 已越狱

本地APP 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