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设计

2017-02-27  本文已影响14人  yummi

今天参加一场上海的meetup,这期非常让我兴奋的是,带来演讲的,是两个对我来说又新鲜又憧憬领域的人,来自德国的跨界设计师、音乐人与艺术家,Johann Niegl ,和来自星巴克(中国)数字创新部UX经理,Jaret。

看到“德国”俩字我就已经开始泄气了,因为,我是一个对语言完全没有天分的人,所以直到现在,我现存的词汇还停留在启蒙时时学的《小星星英语-snow white》,在还有十分钟的临演讲之前,看到 master 还在调整ppt,就过去瞄了一眼。。。然后我就蒙逼了。。。全是英文我看不懂啊!

网络配图,与本次 meetup 无关

第一想法就是,其他人呢?是只有我一个人面临这样的问题,还是在座的也会有其他人会崩溃?临时在会场做了小小的调研发现,大多来会者英语基础也不是特别深厚,对于这次全英文演讲有点担忧。那在听演讲时一定会有种“不明觉厉,但是我还是不太懂”的感受。

由于现场没有同传小伙伴,为了保证来会者的体验,我们立马开始找 英文+设计 比较熟悉的小伙伴,抓紧时间将 ppt 上比较重要的句子、词汇基本翻译下,最起码保证让大家知道,现在演讲者在讲什么内容。仅管大家还是需要猜,但看到主题后多少会猜的靠谱些。所以最后的现场状况就变成了这样 →

每句话上面会有一排中文翻译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是会存在这样的长篇英文ppt没来得及翻译。看到后排大部分小伙伴明明千里迢迢跑过来本着学习的目的,由于我们前期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导致大家无聊到低着头扣手机,连我自己除了觉得英文一定好好学习之外,并没有听出来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

没来得及翻译的大篇英文

就这次 meetup 流程本身来说,我是非常不满意的,暴露出来太多的问题(其他问题以后专门开一个话题)。从根本来看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分享内容本身,而忘记了考虑整个大会上最基本、最核心的流程体验

比如:看到meetup信息→报名→进群→到达现场→找到位置→等待→开始会议中的体验→茶歇→结束后的social→回家→会议反馈(精简还未分类细化)

随着meetup一期一期的开展,作为一个天天把用户放在嘴巴上的交互设计师(然而工作上并没有那么从用户着手),不应该把自己的场景局限在手机、界面、游戏 中。只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就一定会对这个联系的过程有一定的情绪反馈。这些地方也是可以设计的,就如我们出门一定遇到过:天呐,入口到底在哪里?这个东西咋用?我只是想 checkin,怎么就这么难。。。哪怕只是从门口到找到自己位置这个过程,都是可以被设计的。推荐茶山老师《服务设计微日记》,可以先学着有一双处处留心,发现问题的眼睛

最后给大家看下,这场我期待已久的跨界演讲照片,整场我就只盯着他的颜值看了。。。至于那些英语大神的理解,一定各有千秋,反正我是蒙逼的。。。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昨晚发出来的,奈何陪伴我一个大学的笔记本电脑进水了……导致有两排按键都坏掉,只能用鼠标当做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这么崩溃的体验,我果断放弃了,早上来到公司补充完整,再发~

德国的跨界设计师、音乐人与艺术家,Johann Niegl 星巴克(中国)数字创新部UX经理,Jaret 引爆全场的瑞典大使(是不是超像小雀斑) 因为太帅所以一定要放两张(别流口水了,人家已经有娃了) 关于 “YES AND” 的小游戏 最后的大合影(别找了,我没有在里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