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案例,一段小故事9:小零件良品自动筛选!!
我们一直强调企业中的大部分问题,有70%-80%都是简单问题,Just Do It!比较简单,直接动手做就好了”;15%-20%左右的问题是即不很简单,又不是很复杂。需要逻辑性的PDCA,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搞定;剩下的很少一部分问题,不到5%,很复杂、涉及面广、变量多,需要一些高深的方法论做支撑,比如六西格玛、TRIZ…等。
但是,实际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遇到各种各样的改善课题,员工面临的各种问题,让我对“Just Do It”,是不是真的就能够Just Do It了?有了更多的疑问!?
以及要做到Just Do It,对员工在PDCA方法,理念上的掌握有怎样的要求,两者的界限也开始越来越迷糊…
因此,我就想以小案例、小故事的方式,在抛出想法的同时,与诸君交流和探讨如何可以更好的提升员工改善能力,促进企业的改善体质提升。
在分享真实的改善小案例的故事中,与大家一起思考,互相学习!
因而欢迎所有用户多多留言、评论,或者投稿来分享您遇到,听到的改善小案例,小故事!
一个小案例,一段小故事,100字足矣!今天说说第9个案例和小故事:小零件良品自动筛选!
先看案例:
良品自动筛选今天的案例是一个较为典型的Pokayoke,自动防误改善!
案例中工厂加工的垫片很多,而且客户对垫片的厚度精度有一定要求(9.5MM-10.5MM)之间。当前客户抱怨较多,客户发现10%的不良,全是厚度精度偏离上下限的问题。为此,该工厂临时招聘了2人全职做挑选工作,但垫片比较小,挑选难度大,费时,而且不能杜绝客户收到不良。因此客户抱怨不停,威胁更换供应商。产品本身价格低廉,批量很大,整体价值并不高,也不是重要的零件,很多工厂甚至觉得这样没什么利润的产品,你要换就换。
但是,这家工厂的改善小组人员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满意,与企业的当前利润相比,要更为重要!即使是很小的毛利和需求,但如果长远能持续满意客户,也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改善的方向。因此,他们开动脑筋做了这样的改善:
产品在通过传送带的时候设置两道限位挡板:
第一个限位挡板离平台10.5MM,所有超过10.5MM上限的不良产品会被阻挡下来;
第二个限位挡板离平台9.5MM,所有高于下限,而又低于上限的合格品就被自动的筛选下来了。
最后流出的是低于下限的不良品。
结果和重点是:他们主动给客户介绍了自己的改善思路和结果,客户对这样的改善很开心,并推广到自己工厂,大幅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对供应商的信任感。由此带来的是后续客户持续增加其他产品的订单,并对该工厂的持续改善能力的信任!
留给大家思考:
Dodo在这个案例中要和大家交流和发挥的是:
改善不能闷着头在自己工厂开展结果,别忘记和您的供应链范围,比如客户多分享,这也是一种加强与客户联系,增强合作信任感的绝好机会;
能长期满足客户与自己公司短期利润的关系需要您自己多多思考,合作共赢也许是在“长期”的限定词之下的一种描绘。
大家的看法和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