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摄影读书

卖花担上风景俏 撒娇卖萌李清照

2024-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嘉节号长春

单一个标题——《卖花担上》——就可以把太多的同行甩个老远老远。自古诗词曲文指标题,犹如人之头面,只一打眼前过,那美丑妍媸,老少美丑立刻充分展露无遗,最起码把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了出来;而“卖花担上”四字便如此,也很简单,单要想一眼掠过,那可由不得你。

再就是,才女李清照也打少女时代过来,也有撒娇卖萌的时候,而这首词把她少女情怀展露无遗 ,这可真是——哪个女子不怀春?哪家碧玉不娥眉?

实际单遥想一下那种场景就叫人心醉。

而今日你我一起来赏析的这首词,便是李清照新婚燕尔时期的作品。这首词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后期完全不同的风格,也让你我读过之后,深深的喜欢上了李清照这样一个奇女子,这首词便是《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词的大意为: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北宋时,花卉种植遍布全国,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开封、洛阳、扬州、临安、苏州、陈州等地,花卉种植尤为突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城西水门外金水河畔有养种园,专门种植四时花卉。文中描述“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地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这表明当时花卉种植的普遍和繁荣。

为啥会有恁多的闲情逸致呢?以口语说就是钱多呗,多到没处去化,自然会寻觅到跟吃喝拉撒睡无关的生活环节上去;此外,宋代卖花担的场景不仅体现在文献中,还在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较多反映。杨万里的诗作《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描绘了和宁门外的卖花市,这是都城的中心,卖花担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忙碌的士大夫。诗中提到的芍药截留春去路,鹿葱浓抹夏初天,展现了卖花担上的花卉如何装点了都市的风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这些描述共同勾勒出了宋代东京繁华背景下,花卉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画面,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或者说,宋代首都东京的卖化担场景描写展现了当时经济发展的繁荣和美好事物的的追求。相应的研究结论指出:彼时的东京乃全世界经济状况最发达的城市,无可争议。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然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凤凰城”即都城。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云:“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林逋《杏花》云:“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也有诗人从反面着手,如何应龙《题临安僦楼》:“过了烧灯望燕归,春寒刬地勒芳期。杏花深巷无人卖,细雨空帘尽日垂。”卖花的缺席,让诗人感受到春天脚步的迟缓。不只是春天,四季更迭、时光流转,文人也往往从卖花中得到消息。张枢借“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书写春日将尽的西湖风景,韩淲以“城都花卖已逢梅,不觉光阴日夜来”展现临安的光阴流逝。

透过卖花,诗人不但感知着时序的改换,而且感知着都城特有的日常节拍。汤炳龙《西湖杂咏》云:

马塍鸡唱曙初回,几处严关次第开。多少卖花人已到,剩将春色入城来。

诗中展示了临安卖花活动的特有图景:商贩在鸡鸣时分就开始劳作,自临安近郊的花卉基地马塍准备货品,在凌晨通过层层关卡后,散布于临安城内的各个角落,开始一早的生意。对于商贩而言,进城卖花是生活的需要;对诗人而言,他们不但是春天的使者,而且还宣告着每日都城生活的开启。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梦粱录》的“歌叫于市,买者纷然”,“沿街市吟叫扑卖”,都是真实写照。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卖花声是叫声中最具美感的一类,卖花人甚至引入流行曲调,演化出《卖花声》的词牌。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于流动性的商贩。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新除朝请大夫知严州,赴任前先往临安觐见孝宗,暂居于西湖边上。三四句向来为人传诵。将两句单独拎出,诚是天然佳句,但如果注意到“临安”这一地点,更能从这两句中体会出绵密深长的意味。时年六十二的陆游,屡经宦海沉浮及收复理想的破灭,此次入京难免心绪万千。小楼春雨与杏花消息,在对都城时序的敏锐感知中传递着隐约的孤寂。在整体的诗境之内解读颔联,会尤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身处都城之内的复杂心绪,体会到颔联清新隽永背后的丝丝落寞。

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同样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

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

京华之地,居大不易。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陆游的客居落寞中,夹杂着年华老大却恢复无望、一事无成的遗憾,戴复古的“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尤为敏锐地捕捉到了卖花声里可能潜藏的种种思绪:“晴帘静院,晓幙高楼,宿病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