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读书的得与失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韦海生

回顾过去的 2019 年,我在阅读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在细数一点一滴收获的同时,也发现这一年来自己读书时掉进了一些坑而浪费时间。不管读过多少本书,还是那些计划内的书没有读完,我都应该给过去的一年做一个小结,以便 2020 年更好地读书。

先说一说我这一年来踩过的坑。

第一是读书贪多。

前两天一位书友问我今年读了多少本书,我说大概一百本吧,实际上统计下来有两百多本。有时用跳读一目十行的方法一天读完一两本,阅读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占星塔罗、编程、春秋左传、运动健康、电商增长……

倘若有人问我哪本书说了什么,我一定可以对答如流,可是说得再深一些就束手无策了,这便是典型的贪多嚼不烂。

照理说像我这样习惯了慢读书的人,不应该如此急功近利或者有刷阅读量的必要。可能是好奇心重,加上大量买书产生的焦虑感,有一种读完书之后心里才好受的错觉。

直到读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那是因为你方法不对》这篇文章,我才厘清了买书和读书的关系,于是便心安理得地买书,心安理得地慢读。

正如文章作者所说的:「即使你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读完,只是把书架或电子阅读器塞满对你也有好处。」他还说对于真正想读书的人而言,散落在屋子里的没有阅读的书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智慧的标志,而不是缺乏智慧的标志。

确实如此,当我看到许多未读的书时不再有焦虑感,也不急着匆匆忙忙地翻完,而提醒自己知道的还太少。

第二是报名参加了某个读书变现训练营。

这是今年最不划算的付费课程。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认识几个书友的目的去报名,至于是否能够读书变现倒不太在意,我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养活自己。当我认真去学习课程之后才发现落差实在太大,于是在中途就弃坑了,课程页面不再登陆,训练营微信群直接屏蔽,就当沉默成本放置一旁了。

我怀疑这个训练营的老师要么在开智社群潜过水,要么跟阳志平老师学习过,连安替那句「同侪是一个人无法堕落的底线」都拿来当自己的口头禅。课程里面讲卡片读书法,纳博科夫的卡片,简直是抄袭阳老师的认知写作课。

此外,在我花了几个小时认真读过几百篇同一期学员的打卡作业之后,竟没有发现读书品味稍高一些之人,有些人写作格局更小。

比如有人为了赚回点学费,呕心沥血地写课程推荐的公众号文章,这种文章无论排版多精美、写得如何动人,格局都很小,顶多只是别人的韭菜里长得比较好的,又笨拙地想去收割别人罢了。

再说这样的人即使习得写听书稿、拆书稿或者书评的各种套路,幸运地被某些平台录用了稿件,也害人不浅。在各个平台上的听书稿虽然看似金句频出,实则领会不到作者的意思,甚至有曲解之嫌。

所以我不再订阅听书、拆书栏目,就好像一个人看了别人如何制造臭豆腐就一辈子不吃一样。而这段时间确实被我白白地浪费了,起因还是我高看了读书变现这个行业,也想掺和进来分一羹汤,有一定的功利心。

第三是参加共读活动。

有一段时间我同时参加了三个读书群的共读,都是选定一本书分章节分工阅读,看起来读一两个章节花不了多长时间,但是我也不可能真的只读自己负责的章节,而是通读全书。

虽然和许多人一起读一本书收获不小,我也用心写了读书笔记,但是在共读过程中一直有种被自己安排了额外任务的感觉,读起来自然不够用心,还打乱了自己的阅读节奏。

现在想起来才发现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节奏是相当难得的,不要轻易去破坏它,否则便随波逐流了。况且自己读了哪些书,可以慢慢培养出独特的品味来,尤其阅读那些少有人读且不易找到的好书,才是独特的信息渠道,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个人的视野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共读只会让自己的品味更大众化。

第四是写得太少。

我统计了 2019 年的写作字数,大概有 30 万字,每天写 1000 字左右,其中包括收集资料的二次消化,日记,读书笔记等,而读书笔记是最少的,还比不上我的三省日记。更换公众号之后也鲜有更新,这笔写作债我得及时偿还,以及那些标记读完的书也得补上笔记。

我一直坚信写作比读书更重要,因为输入再多也只是让人有了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只有写出来了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很好地消化。或者往深里说,知识能不能成长为智慧,只能通过写作来内化为内隐知识并转化为智慧。

倘若只读不写,读再多的书也难以消化,毕竟输入和输出应当是对等的,甚至输出更多才有更大的进步,只是让人更痛苦一些罢了。因此在 2020 年我不做读书计划,而是加大了写作任务量。

第五是不重视工作相关书籍。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说,首先得认真读与工作相关的书,尽可能用在工作上,其次才是从兴趣出发去阅读杂书。

而我则反过来,工作书籍基本上不读,整年都是凭着心情和兴趣阅读,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不好,还可以扩大知识面,但是对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多大帮助,读多少书都是不完整的,至少我这样觉得。

花时间去读功利性较强的专业书,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甚至在豆瓣上都不好意思标记,否则便担心别人说自己读书品味不够高。

后来开始读了我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于是每天下班前后一个小时我便认真阅读,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找不到好办法而维持原样。现在看来,书中真有黄金屋。

接下来说一说读书的收获。

首先使用费曼技巧来读书。

以前读书我都是从头读到尾一字不差地阅读(这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很多书都只是浅阅读,并没深挖下去,更没有花时间去理解其中的深意,读完了就匆忙把书收起来,有一种虚假的满足感,说白了就是凑阅读量。

后来我就把费曼技巧用在读书上,尤其是一些难读的书,我都是读完一章书之后用最简单的话复述给自己听,如果说不下卡壳了,就回到书本去重新理解,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去理解。

我在读论文或信息密度较大的文章时也用到了这个技巧。比如我把文章导入到印象笔记里,在阅读时除了把重要的句子高亮之外,还在下方插入卡片(用代码框)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补充有助于理解的信息,每天精读 1-3 篇。

我把这一点不太起眼的积累看作学习的复利,它与刷微博相比确实痛苦了一些,从收获来看却是一件值得长期去做的事情。

其次是开始尝试以写书的方式整理读书所得,而不限于读书笔记。

比如我把过去一两年零散读过的写作笔记整理成书,于是便逼迫自己翻箱倒柜把读过的一百多本写作类书籍找出来用卡片提取有用信息,包括抄写书里密密麻麻的笔记。

如此一来,我在阅读方向上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输出,它除了让我每隔一段时间有一份展现读书成果的作品之外,还养成了输入与输出对等的习惯。不管这份成果是否有书号出版,它都是我实实在在的收获。

当然,用 GitBook 写电子书也是好的。我一般用对应的二级域名绑定访问电子书页面,方便平时直接查阅。

比如我写《论语日记》电子书,就用 lunyu.duxiehao.com,收集写作资料就用 xiezuo.duxiehao.com 等等。假如我不想公开就付费设置为隐私文档,写好之后再公开。

而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同样适用,做好大纲之后就可以把读完一章书之后的卡片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发布,书读完了,一本电子书也就生成了。不过值得如此花费时间写笔记的书,一定选好。

最后是我明白了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专家。

当然,我也不希望成为职业读书人,而是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确切地说我更喜欢做一个有钱的读书人。

之前我曾想过把自己读过的书变现,成为别人所说的职业读书人,给一些平台供稿以换取一份额外的收入,让读书变得更有价值(用钱衡量)。比如目前市场上有三档主流的投稿平台,借用某个训练营的截图:

pingtai.png

这些平台的稿费看起来诱人,却只能算是一个副业而不是长久的被动收入,它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一次性卖出,周而复始。当一份劳动成果不能被多次卖出或者产生更多的被动收入,只是一次性地写稿卖稿,生活终究要被读书所累,难以实现自己想过的自由生活。

再说我相信自己有赚到比稿费多一百倍甚至上千倍的能力,因此这条路根本不适合我。而肉眼看得见算是比较成功的读书人,是不是自己模仿的对象呢?

比如第一类人,他舍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去研究某一个有话题有分量的名人(如查理·芒格),只要他不算太笨且不间断地刻苦钻研就比较容易出成果,一般来说出一两本相关的书就可以做到名利双收。

这类人看起来虽然像投机分子而不是读书人,但是活得比大部分人滋润,这是许多人可以去模仿他的地方,毕竟一个人真的肯花几年功夫深耕某一个领域,一定有回报的。

第二类人玩法更高明,实际上他只是利用人的弱点而已,只是大部分读书人由于清高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收割罢了。

这类人很懂读书人的痛点(我最恨别人用这个词来评论我不懂痛点)。因为他知道制造出一个产品来,专门喂养一些不爱读书又喜欢偷懒的人,想方设法把这些懒人喂得饱饱的,造成了让他们认为自己也是一个读书人的假象。

可是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你必须读很多书又有人愿意听,别人才肯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喽啰们还像做传销一样鼓动身边人帮你发财,还奉你为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教主。

这三条路子我要么不愿意走,要么没那个本事。我希望重新设计自己的读书之路,不是苦逼地证明我能不能走得通用读书来赚钱这条路,而是把当前另一份谋生的事业做好,然后优雅地读书。

就像做生意的藏书家韦力一样,他每年花费 600 万收藏古书,这条路或许更值得我去走。当自己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可以没有功利心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才不至于活得那么累,至少兴趣不被生活绑架了。

记得美国建国之父约翰·亚当斯初到法国时被法国人耻笑不懂音乐和艺术,但他回答道:「我必须学习政治与战争,我的儿子们应当学习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航海、商业与农业,这样他们的孩子们才有权利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绣帷和陶艺。」道理是一样的。

而我只是深圳的移民一代,一定不能让兴趣变得太功利,把事业和兴趣分开对我而言更现实一些,或者把公司做大赚到更多的钱再去深造才是正途。

所以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不希望自己变成所谓的专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专家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他说这句话不是贬低专家而只是提醒,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提到的「凡是赚钱的,竞技的,总之任何与专业性挂上边的都是下贱可耻的……」的意思一样:人要有点理想。

如此说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才是一个读书人追求的目标,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贵族。

即使在事业上为了谋生「下贱可耻」一些也就算了,不必太介怀,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怎么也得让自己过得像个君子或者贵族的样子,不是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