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心理

优势点亮人生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跟设计学设计
图片来源:pexels

许多名人或他们书里都说,人应该基于优势来工作和生活。道理我们懂,可人真的面临选择时,却往往因执拗、虚荣、偏见...,做出十分“犯二”的决策。

就好比用考勤机录&刷指纹。大多数人习惯用食指刷,于是某也跟着用食指。问题是TA食指纹路浅,并不胜任刷指纹的工作。哪怕TA每天执着的刷上数次,也刷不上。

可是某一天,TA突然发现,大拇指的纹路清晰,天生就是刷指纹的料,为何不用大拇指来录指纹呢?至此,刷不上指纹的困扰未再有过。这是我身上活生生的例子。

按照优势心理学的说法,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避不开的短板。可是绝大多数人,习惯盯着后者。优势不像手指纹路,稍加观察就能看出来,顺应人自身优势而生活,则更不容易。

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不能迈上寻找优势之路,跟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首先,从高考步入大学,择选专业仍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是受追捧的热门专业,或者接受调剂的冷门专业的两个群体。

多数人自发自觉的把专业等同于职业,鉴于在学校变换跑道有一定的成本,人们就带着些微的疑惑、遗憾直至毕业。对自己专业没有足够的爱,短时内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或将成为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再有,由于第一个原因的连带效应,甫一入职就能找到自身使命感的人占少数。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刚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时,第一份工作往往代表独立,以解决温饱为首要条件,其他如个人价值体现、认同感统统要靠后站。

当然这个原因正逐渐变得片面。越来越年轻的人才在进入职场,而他们对不同层级的需求期望值,尤其是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预期都很高。

第三点,越大型的组织里,分工越细化。某个特定岗位的人群,存在聚类的现象。从事的工作高度趋同,一致的行为价值标准,有把人塑成同一个模子的倾向。

许多人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到了某个特殊时期,可能会突然陷入迷茫,手边的工作已然驾轻就熟,职业倦怠苗头初现,前面的路似乎一片迷雾,到底“我”将走向何处?

这是一段迷茫、否定、犹疑的黑暗旅途,过程经历实在不算美好。在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如果有良师的指引、挚友的鼓励,有方法、有行动,再有自己不愿放弃的一颗心,总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

从发现、接受到运用优势来生活,人其实是能自我感知的。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些时刻:你似乎天生比周围的人更知道,某种特定的难题怎么摆平;在反复做这样事情的过程中,你能持续享受到成就感;你甚至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做一次。这些你自认是人生中巅峰时刻的经历,就是你发挥了自身优势的时刻。

如果希望再精准些,运用一些工具或方法,可以获知自身优势所在。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有篇再版次数最高的文章,名为《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其中提到了著名的回馈分析法: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采取什么关键措施,我们都要写下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9~12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将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

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也许在两三年内,首先,通过这个简单的程序,人们就可以发现他们的优势。要了解自己,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了。通过这个程序,人们也可以看到,哪些他们做过或没有做过的事情妨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这个程序,人们还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尤其不能胜任的。最后,通过这个程序,人们可以认知到他们不具有优势或不能涉足的领域。

此外,之前我在其他文章里提到的盖洛普优势识别器、VIA测试等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识别出自身优势。

至此,再到接纳我们的优势,找到它们和己身兴趣、价值贡献的共振点,又需要一段长期摸索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人而异。

发现和运用员工的优势,也将会是管理者的新功课。借助手机、可穿戴等移动设备,人正在成为互联网、物联网中连接的节点,代际群体消费者的心理变化,都将逐渐渗透、影响、作用于社会环境,作用于组织和个体。今后的知识型工作者一人即一部队,既强调团队合作,又需尊重个别的特质。

万物互联的科技手段,解决了物理的连接;而只有发现了个体的优势,并尊重和发挥它,才能真正触及人们的内心。

每个人都渴望被听见(沟通)、被看见(认可)和被点亮(基于优势发挥最大潜力)。

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最高级别的激励来自于自己的内驱力。

优势,正是开启这股神奇力量的钥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