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大讲堂| 毛晓阳:尊师重道,礼重人才
教授大讲堂| 毛晓阳:尊师重道,礼重人才
12月21日下午,“教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十六讲《清代的入学典礼》开讲了,主讲人为毛晓阳教授。
毛晓阳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古典文献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博士后,现任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先后独立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2项、省级社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2项等,著有《清代公益基金组织管理制度研究》等3部专著。
讲座进行时
在讲座的开始,毛老师通过一系列入学典礼的图片,比较了古今入学典礼的异同,并重点介绍了当代教育界所熟知并效仿的古代入学典礼的四大步骤: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凡督学岁、科取进文武新生,旧例,红案发到,府、县官送学肄业,行送学礼。”毛老师首先引用《乾隆岳州府志》中原始文献,向同学们简单描述了清代入学典礼——送学礼的基本内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督学、岁、科、红案、送学等古代教育专有名词的涵义,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听讲者初步了解了清代入学典礼的教育制度背景。毛教授并展示了清代福建福州、湖北德安的府学建筑结构图,指出清代入学典礼的具体举办场所,让在场的同学心生向往,也想亲自去参观清代留下的府学。
“地方志所载的送学礼还是有着一定的地域差异的,不过并未体现明显的省域差异。”毛教授说道,“就如典礼是由地方官还是新生的父兄操办,在浙江和安徽有查到的文案中,都是由新生的家长操办的。”毛教授为在场的同学分析了各地送学礼的具体举办情形。
毛晓阳老师认为,纪晓岚和方宗诚对地方志是否应该详细记载全国各地的通行典礼有着不同的观点,这反映了2000多种地方志中只有不到10%记载了送学礼的基本原因。他的分析,让同学们领会到清代的入学典礼在当时的背景下的状况。
讲座最后,毛老师还重点的向同学们介绍了送学礼的本意:国家设置这一典礼,主要目的在于「尊师重道,礼重人才」;但由于教育大环境的变化,政府用于举行送学礼的经费被裁减后,由地方乡绅捐资创设的宾兴公益基金弥补了国家与政府的失位。
受益匪浅
在这堂座无虚席的讲座上,同学们也是收获颇多。2017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陈琦钰说:“听完讲座后,让我对清代的入学典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6级财政学专业的林华英说:“我觉得毛老师非常博学,让我们了解到清代的送学礼和现代开学典礼所起到的教育意义,收获很多。”来自海峡学院2014级的同学们则在讲座结束后与毛晓阳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