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
“道”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现在经常用的“知道、道理、志同道合、离经叛道”等等许多词语都来源于此。
“人在道中,道不远人。”“道”究竟是什么?
“道”有多个字与号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是无法命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既然已经起名字了,如我们古人一样,“道”有名有字又有号。
1、“玄”。在第一章里,老子紧接着又给“道”起了个名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谷神者,生养之神。牝是雌性,是生育之母,化生万物。
3、“惚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惚,是心里忽然一下有领悟;恍,心里闪过一道光。
4、“小、大”。“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无欲而静,隐微虚无,可称它为“小”;万物归于道,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可称其为伟大。
5、“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模样不可捉摸
1、虚空无形、无色无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它看不见,这叫做“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这叫做“微”。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它无声无形,独立运动不受其它东西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只是无声无味,看不见,听不见,用的时候自己却不知道。
2、深沉、渊博、幽暗。
“渊兮,似万物之宗”。“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广博深远,其中有精质,这个精质是非常真实的,是可以验证的。
3、隐约飘渺、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似有若无。
“湛兮似或存”“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在迷离恍惚中有征兆显现、有东西存在,道象是一种境界。
钱锺书以韩愈的一首诗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道”如是。
4、周而复始、无头无绪、延绵不绝。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周行而不殆”,它进行着圆周运动,无始无终,永不停止。
5、不明不暗、不上不下、不远不近、无处不在。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不显得阴暗晦涩。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大道像泛滥的河水,周流左右,遍布四野。
庄子曰“道无在无不在”。
6、无边无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无边无际就要换位运动,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的出发点。
“道”是天地之源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生养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而为“一”,“一”即是道,由“一”生化出阴、阳两种对立;由两种对立而生发出第三种事物;由三种事物衍生出天下万物。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倚仗它生养却从不推辞,泽被苍生而不将自己视为主宰者。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是万事万物的奥妙所在,是善良的人珍贵的宝贝,是不善的人得以拯救的保障。
离开了道,我们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天下万物均为阴阳和合之物,阴阳二者相互冲击、涌荡,以求达到平衡和谐。
“道”的作用无穷无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似乎无所作为,但大道又无所不为。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掌握了大象无形的道,往来于天下。往来者皆不受到伤害,安详、平和、太平。
“道”朴素而有力。“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的特质是隐而无名,它朴素而不张扬。它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天下最有力量的,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