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心中的那座山
观看电影《攀登者》的这两个小时内,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起伏不定,有震撼与感动,也有无奈与悲壮感。
这是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的三名成员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但由于方五洲为了救队友曲松林而把照相机丢了,没能拍摄下这成功时刻,因此一直不能被世界所承认。
直到15年后,几名老队员带领新的成员再次登顶。结局是激动人心的,但过程是曲折坎坷的,也似乎让观众一起经历了一次登山。
主题虽是关于登山与爱国情怀,但让我触动最深的问题是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比如在小我与大我、生命与理想之间,曲松林为方五洲救自己而放弃照相机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如果换做是他面临这样的情况会如何选择呢?
“我救照相机,完成任务后我再下去陪你,再下去给你赔罪。”他如此回答道。在假设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答案。
在国家荣誉面前,个人生命是何等微不足道?曲松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十五年后,作为幕后指挥,他不顾气象学家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让登山队继续往上冲,结果遭遇的是一场悲剧。
当他一步一步沉重地拖着新队长李国梁的尸体,当他发出那一句“我错了,全错了”的哭喊时,悔恨溢满了他的胸腔。用错误释怀了当年别人的错误,其代价远远大于解脱。
这部电影还穿插了一条爱情线,有感人,也有遗憾。有人疑惑道,方五洲的那句话为何一直不说,而让彼此白白错过了十五年?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爱情之间的选择。
十五年前的方五洲,心里是憋屈的,不甘的。尽管做着烧锅炉的工作,但他没有间断体能训练,没有忘记登顶的梦想。此时,他的爱因为徐樱的出国留学只能暂时搁浅。
何况当心中的宏伟之志没有完成时,谈爱是一件何其幼稚与奢侈的事情?徐樱虽然也爱着方五洲,但她也恨,恨他的逃避与懦弱。
在对待爱情上,女人总是会比男人感性一些的。所以十五年后的重逢,他想弥补这些年的缺憾,而她的反应里更多的是带有赌气的成分。
这么多年的纠葛,在最后的那场登山中,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徐樱为登山队提供气象报告,方五洲得知气象队失去了联系,第一时间不顾安危去寻找徐樱。
他们之间没有暧昧的举动,更没有秀恩爱式的互动,但就是很让人感动。互相爱慕,彼此成就,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那座山也彻底消失了。看似是属于私人的爱情部分,但实际上两个人都在为完成国家的任务而同结一心。
翻越心中的那座山登山的意义是什么?不少人会这样发问。不少人会这样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看似很简单,只要去登就可以了。而要真的到达山顶,有时候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完成的,还离不开一些客观因素和运气成分的加持。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总是会有一座又一座山挡在前面。不管你主动去征服还是被动出击也好,它就在那里。站在山那边的人,会告诉你只要迈过来了就好,可要怎样才能迈过去呢?
前些天,曾经的一位学生Q姑娘跟我说,这阵子是她感到很艰难的时期,生活得太压抑了,主要是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由于她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回来后被调到了另一个部门。活多工资又低,不受其他部门的人所待见,还因为自己太老实而屡次被同事所欺骗。
安慰人的正能量的话谁都会说,比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工作与生活分开,不用受环境的影响等等。但对于一个眼前有一座山的人来说,她要做的是爬上去,否则会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你也许会说,绕道而行不就可以了?但这不是解决办法,而是一种逃避。大不了辞职咯,是的,这是人们每当受不了工作环境时的看似很酷的想法,然而接下来又会一如从前的准时去上班。
于是,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又离不开,这两股力量会互相撕扯着,那么你的状态自然是好不了。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迎难而上。
我跟Q姑娘说,好的工作环境会使人舒心,可这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维持的。如果你的善良换来的是别人的欺骗,那不是你的错,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从而也采取欺骗或报复的方式去回击。
但可以纠正与他们的相处方式,同事之间不必太交心,如果处不来,点头微笑已足够。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不给他人留下把柄,同时不要当老好人,善良也是有原则的。
至于你现在所处的边缘部门,如果真的不喜欢,就想办法跳到其他部门。如果还有发展空间,就先积累,多向比你干得好的人学习。自己的能力提升了,才有底气去争取。
如果想全身而退,辞职去另一个地方,那先找好了下一家再辞,否则中间这个空档期会让你更焦虑。但任何工作环境都有它的不完美,关键还是强大自己,不受其影响。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正处于低谷时,整个能量状态都会是低迷的,不知道该往哪里前进。但要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段过渡的特殊时期,迟早会抽离出来的。
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和周围的人与事保持淡淡的友好即可,不必勉强自己完全融入,也不至于格格不入。与此同时,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那个转身时刻的到来。
人生就是不断攀登的过程,翻越一座山之后,又有另一座山在等着你,只是每个人心里的那座山并不一样。有些人的起点就是山顶,是其他人费尽努力还不一定到达的地方。
处在山底与正在往上攀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看上去有一种充满诱惑的舒适,无形中会牵扯着后者产生放弃的念头——太累了,要不算了吧。
但那股倔强的不甘心又会吸引着他们向上爬,也许再用力一点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呢。当一步一步终于到达顶峰时,会庆幸自己没有停下来,没有贪念那山脚处的安逸。
当处于山顶时,是否就可以稳固地待在这儿了呢?有的人会选择就此停留,有的人因为有了这次宝贵的经验,以及知道如何给自己在疲惫时刻打气,会选择继续前往另一座山。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时,会安慰自己只要完成眼前的这件事,生活就会回归到正常。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错觉,一轮又一轮的任务会降临,我们的压力阈值就这样不断增加。
想起一位朋友曾诉苦道,按照正常的进度,该轮到她晋升了,可是她被迫停在了原处。委屈与不甘的情绪,以及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像一朵朵乌云笼罩着她。
她问,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做?我说,尽管不服气,但还是会选择接受,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说明还不具备往上升的条件。扪心自问,你真的做到了不可挑剔的程度吗?
如果是,就厚着脸皮去询问一个为什么,也好知道自己该哪个方面去提升。如果不是,就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证明你是可以的,也许只是时机未到。
反过来如果自暴自弃,则永远翻不了身。当然了,此时你的身边也会出现很多声音,比如,“这样也挺好的。”“何必那么辛苦呢?”以此来让你舒舒服服地身处原地。
现在的她早已经到达了想要的位置,回过头来看那段经历,只是小事一桩,但在当时确实磨练了自己的心性。
所以,山就在那里,停留或者攀登,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身在山脚,山腰抑或山顶,周围都会有一群人,你并不是孤单的。
选择在哪一处,除了自己的追求外,能否被环境所同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就会心安理得地停留,如果不能,迟早会前往下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