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警惕刻奇以及刻奇的刻奇
前几天发了『你是否得了自我感动与自我同情的病』这篇文章之后,收到许多读者的反馈和交流,一些朋友觉得震耳发聩很有警醒意义,也有一些朋友觉得我说的太过绝对,跟我深入讨论了自我同情与自我感动到底好不好的问题。
其实,我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适当的自我同情和自我感动是心灵自我安慰的需要,但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努力过,却又陷入自我同情与自我感动的虚幻中,就容易形成怯懦的心理。因为,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往往会让人懈怠,行动上的忙碌更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懒惰。
我是个喜欢穷根究底的人,这个问题引起这么多的讨论,以前的人不可能没有遇到过这种困扰,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好好研究下“自我同情与自我感动”背后的逻辑。通过网上搜索,我发现了一个词“Kitsch”,中文译为刻奇,这个词不但可以解释人为何容易陷入自怜的情绪中,也能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今天先跟大家一起学习下前者,后者大家可以查阅我文章末尾给出的推荐阅读。
其实,“刻奇”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有接触过,但是当时没有深入去研究,今天看了好多文章和资料,很有收获,也感觉挺有意思,所以我将搜集到的材料加上一些个人理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何为刻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米兰·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它准确的意思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经过不断阐释,现在“刻奇”的内涵已经相当丰富。
刻奇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感受力是绝对的,不容怀疑和否定,这本身就有一种专制性。只要你追求一种意义,不可能不落入刻奇。但关键是要适度。刻奇应当具备个人性,而不是集体性。一个人的自我欺骗还可以称作矫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就只能用刻奇来解释了。比如,“微博点蜡烛祈福”、“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传播正能量”等等这些社交网络上常见的字眼,都可以用刻奇来解释。
那么刻奇一般有哪些表现和心理过程呢?
1、自我感动及感伤;
2、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3、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4、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5、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6、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7、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8、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是从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等等。
这里,灵魂的虚肿症说的就是自我感动与自我同情。该病状一般有以下几点特征和过程:难以拒绝地自我感动和感伤;难以拒绝地与别人分享自我感动和感伤;难以容忍别人不加入自我感动和感伤。
自我同情和自我感动也遵循了这样的一种情感机制:感伤——意识到自己的感伤——被自己的感伤打动——上升为自我崇高——企图以崇高打动别人。陷入刻奇的人,常常通过糊弄自己的情感,通过无节制的联想和滥情,把自己感动到难以自拔。最重要的是,绝对不允许自己感伤时,有人欢愉;自己愤慨时,有人无动于衷,你们不附和我就是冷血不善。
这种病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称之为“刻奇”,现在这种疾病却是我们现代人不可避免的精神状态。我们习惯将一切事物悲情化,以此实现自我煽情和催泪,从未静心让大脑好好思考,不过只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罢了。
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那个关于奔跑的两滴泪的比喻很有意思:美国参议员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这使他在一个难民面前感到无比幸福和感动,第一滴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第二滴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这里,第一滴泪是刻奇,第二滴则是刻奇的刻奇,第一滴泪无法避免,人类总要有感情,第二滴类则值得我们警惕。
一个人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泪,不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为自己被这景象而感动。从这种感动中,他觉出自己原来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他一边流泪一边对自己说:你看我仍然是个好人啊,我的内心仍然是有感情的,有人曾经说过我内心冷漠或者缺乏人性,那统统都是鬼话。
第二行眼泪使得这个人更加昂首挺胸起来:他原来不仅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人,当他汹涌的泪水与别人流在一处时,他体验到了自己是人类成员的那种感觉,他加入了众人的行列并且感到被接纳,他不仅重新找回了安全感,而且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闪闪发光,正在走向光明和出路。
刻奇始终伴随着一种虚幻的性质,是一个人借此摆脱对于自己评价不高的手段。刻奇更多产生于悲苦的对象,而不是幸福的对象,因为一个原本悲苦的心情,它更需要别人的悲苦来养活,沉浸于别人的悲苦当中,比分享别人的幸福,痛感要来得强烈。
人们总想给自己一个热泪盈眶的理由,总想通过某些行为让自己看起来具有美好的品质,总是想展示自己足够善良但又不想付出太多,总是想标榜自己十分崇高但又不想牺牲太多,所以就很容易陷入“刻奇”这种心理状态中。
为避免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保持独立自由的思考精神,二是要尊重和理解他人所说的话,尤其是价值观与你不同的人。因为,彻底反刻奇本身就是一种刻奇,因为刻奇就意味着绝对化。汉德法官说“自由,就是对所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精神和思想领域,应当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最后,以莫言在诺贝尔获奖感言里讲的一个故事结尾: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我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他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注: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仅作学习交流使用。欲深入了解可自行百度“刻奇”,或查阅文尾的推荐阅读。
2016-1-24 1:23
by Daw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