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用研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需求

2016-04-12  本文已影响188人  十年之后2018
需求采集方法.png

一、用户访谈(定性的说):单个用户访谈、焦点小组
问题1:用户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例如用户说喜欢黄色的衣服、而买的时候缺买的灰色。
对策1:尽量让用户做一次,以验证说法;区分用户说的事实和观点,如“做了什么、步骤如何、遇到什么问题”比较可信,而“我觉得、我认为”则需要慎重,带着问号去听。
问题2:样本少,以偏概全。例如访谈对象都是男性、都是某个地区子公司的员工。
对策2:识别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操作时避免或报告中标明;用增量的方式访谈,例如先访谈5个用户,得出基本结论,再访谈5个用户验证结论是否有变,若有变动则反复上一过程,若没有变动则结束访谈,节省成本。
问题3:用户过于健谈,访谈话题偏题或描述过于冗长
对策3:及时扳回来,如果多次无效就结束,换下一个。
问题4:我们过于健谈,用户被说服,真实想法无法表达
对策4:牢记访谈目的和主题,管住嘴。
二、调查问卷(定量的说):通过访谈的开放式问题和沟通为问卷采集设计封闭式问题
问题1:样本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对策1:尽量覆盖各类型用户,如年龄、性别、行业、收入等;保证各类型用户的样本比例接近全体比例,如用户中男女比例为7:3,那么样本也应该保持这个比例;标明调研约束和限制条件等筛选条件;把目标群体特征定义成一系列问题,放入问卷,以便筛选使用和调整比例偏差。
问题2:样本总量过少。
对策2:报告中只能说“5个用户中3个选择了A”,除了补充外没其他太好办法,统计意义不大。
三、可用性测试(定性的做):让测试用户通过使用产品或原型来发现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通常只需要少数几个用户,观察用户怎么做,并不时询问、记录问题。
问题1:做的太晚,即使发现问题也来不及修正了。
对策1: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从原型有了交互行为开始,各功能测试、版本上线都可以抓很少的1,2个用户尽早的做。
问题2:组织者说的过多或带有引导性,影响用户自主性和操作真实性。
对策2:少说多看,管住嘴,多提问,多记录,时候讨论。
四、数据分析(定量的做):用户的操作日志、后台管理系统日志、访问信息。
问题1:统计使用不得当而误读数据。
对策1:统计学知识补充,常回顾、检查。
问题2:平时不下功夫,临时抱佛脚。
对策2:数据采集要从产品设计时就考虑进去,方式、途径、内容、频次,以及重要的检测点和检测对象设定。

需求的检查过程 需求生老病死 一个需求的奋斗史

Tips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