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感受的根源
昨天分享了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今天我们搞清楚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只有明白感受的根源,我们才能更好的实践非暴力沟通。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但其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日常中,听到别人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和评判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指责或评判来提出价值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或抵触的。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更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强调,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我们通过以下例句,来感受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讲到,根据其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并在书中分享列举了以下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2.庆祝,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去世或梦想的破灭等(表达悲伤)
3.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病毒、细菌、昆虫及肉食性动物的伤害、休息、住所、触摸、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诚实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需要”和“想要”的区别,我们会发现自己更容易表达“想要”,但不一定能迅速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举个例子说,我们会说我想要你陪着我,但其背后的真实需要,不一定是“陪着”,可能是需要安全感、爱、支持、理解等需要,而这些需要,不一定是非得通过“陪着”才能给予满足的。
在互联网产品领域,讲到创新和用户需求,我们常讲一个老梗:当汽车未被普及的时候,你去问一个人他需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会告诉你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想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是典型的想要,真正的需要是“能更快更安全的从某个地方抵达目的地”。
由此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对需要(需求)的理解,是要建立在认知边界之内的,如果我们要更好的表达需要,就要更多的扩大认知边界,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等。
否则,我们也许就很难以弄清楚自己的感受根源究竟来源于何处,可能只停留在想要的层次。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