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年,当初住我上铺的他收入是我的10倍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为什么毕业三四年后,同学的差距会越拉越大“的问题很火。当初同寝室上下铺,现在收入地位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例子都有很多。其实,都用不着三四年,我刚毕业一年多,就发现曾经熟悉的同班同学都变得陌生了。
1
十一的时候回家参加同学会,好多几年没见的高中同学都来了,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目前的工作,其中一个高中时一点都不起眼的同学,刚毕业一年,却已经在一家创业公司做小主管了。
他在座位上神采飞扬地和我们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有良好前景的方向等,俨然一个职场老手。要知道,一年前的他还是个上台发言声音都微微颤颤的害羞boy,不过才1年半,竟然已经锐变得如此彻底。
后来通过深聊,我才知道原来他毕业时运气不太好,错过了校招,后来在7月的烈日下跑了整整2个月,才拿到一个薪资勉强过得去的offer。
同学运气不错,他进去后不久公司融了一笔巨额的C轮融资,直接成独角兽了,各项业务渐趋成熟,同学也从一开始一个人负责写稿、做H5、做社群等任务全包,到后来自己单扛一个预算不小的项目,能力的提升简直就是指数级别。一年至少涨了3年的经验。
我们都大赞他优秀,结果他淡淡的回了一句:运气好而已,我本身是个懒人,要不是刚好赶上这么一家处于朝阳行业、又恰好处于高速发展期、逼得你必须多线任务处理工作的公司,我现在肯定还是以前那样浑浑噩噩的,不定堕落到什么程度呢?
同学的回答让我想起了那句: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1985年到1990年的趋势,是个体户;1990年到1997年的趋势,是下海潮;2003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房地产;2012年到2015年的趋势,是互联网+;2016年到2020年的趋势,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
结果呢?80年代末涌现了一大批万元户;90年代不少公务员华丽转身为民营企业主;03-07年买了几套房的,现在早已财务自由,靠收租躺着赚钱;仔细看了眼手机屏幕,发现常用的app几乎都是12-15年火起来的。16年的小黄车和摩拜成了资本市场全年的宠儿;今年一直占据新闻首页的是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头部IP…
英雄离不开时势的力量,当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趋势和平台就像资本滚雪球一样推着你加速前进。
哪怕是天赋秉异、出身显赫的巴菲特都曾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任何一朵浪花,不用成为什么弄潮儿,只要能卷进时代洪流的漩涡,就足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2
朋友圈里有一个92年的妹子,三本大学毕业,2年前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小公司做最基础的编辑,拿着4000块钱的低薪。
看朋友圈周末经常是泡面香肠,或者是各种露天公园摆pose,几乎都没看到过光怪陆离的繁华大商场。
妹子一直都很喜欢写东西,也有公众号,虽然关注了但好久没打开了。
直到前几天,看她发了朋友圈的文章,赫然写着辞掉了目前这个月薪过万的工作,才知道她这2年已经完全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
业余写了小一年的公众号,出了几篇爆款,也积累了一小批死忠粉,直接跳到了一家大公司做高级编辑,又做了一年多,发现公众号和投稿收入已经比主业高了,而且还有很大的天花板,索性就把工作辞了,专心做自媒体,现在经常看到朋友圈发各种媒体采访,也成为了多家平台的签约作者,也有自己开公司的打算。
“因为是副业,从内容到运营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虽然辛苦,但是太锻炼人了,因为几乎就是把自己活成一个创业公司,各种能力都炼出来了。
记得有人说过:在这个网络高度渗透的时代,根本不存在怀才不遇,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平台可以让你尽情释放光彩,你自己完全就可以活成一个平台。
马东离开了央视,独自创立了米味传媒,出品了奇葩说,终于完全摆脱了父亲的影子,活出了自己的IP。
张泉灵放下了顶了18年的光环,转身创投行业,从零开始攀登人生的新高峰。
而能脱离平台,靠的就是这份自驱力,就是你自己从心里想要不断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精英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精英总是想把自己从安稳的舒适状态拖到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危险境地,而这恰恰不断修炼了他们适应力、抗挫力、意志力等,使他们不断变强,最终形成了强者的马太效应。
虽然每天8小时的时间是公司的,但是精力还是你自己的,哪怕下班后只有2小时,只要你用在一些高收益低成本的事,读书、写作、培训等,坚持下去,从内驱动自己不断进步,总能等到质变的那一天,只要自己想进步,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