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改变一生的好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8354347/e79a53d748564b82.jpg)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改善判断和决策方法论的奇书:《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的一个基本立论是:人一般都有两种思考方式,依靠直觉的快思考和依靠逻辑推理的慢思考。作者也因为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直觉是一种快速思考方式,协助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决策,有时候这种决策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曾讲过一个故事:一支消防队进入一座房屋,屋子里的厨房着火了。他们刚开始用水管浇厨房,指挥官喊道:“全部撤离!”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消防员全部撤离的一刹那,厨房的地板轰然塌陷。事后指挥官才回想自己曾意识到这场火并不大,但他的耳朵特别烤得慌。这些他所谓的“对危险的第六感”闪进他的脑海,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但他知道情况不妙。最后大家才知道这场火灾的火源根本不是厨房,而是消防员脚下的地下室。
我们都听过一些关于专家的直觉的故事:比如某位象棋大师路过街边棋局,无须驻足观看就知道“白方三步之内将杀”;又如某位医生只需一瞥便能作出全面的诊断。专家式直觉像谜一样吸引着我们,但它们不是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多次表现出很强的直觉能力。大多数人在接电话时听到第一个词就能感知对方是否生气了;刚进门就能发现自己是大家谈论的对象;对细微的信号能迅速做出反应,断定旁边车道上的汽车司机正处于危险中。我们日常的直觉能力并不逊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或者医生,只是无处施展罢了。
但同时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错误判断,即认为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我们在一些事情上的判断,是基于错误的立场和错误的理论和思考方法所作出的错误判断。
作者提到了“直觉启发法”,认为人类的直觉在面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会倾向偷偷地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置换那个困难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采访了一家大型金融公司的首席投资官,他告诉我他刚刚买了福特汽车公司上千万美元的股票。我问他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他回答说他刚参加了一个车展,感觉很好。他的解释是:“这还用问,他们生产的汽车太霸道了!”他非常明确地说,他相信自己的感觉……我很吃惊地发现,他忽视了一个任何经济学家都会注意到的相关问题,福特公司的股票最近不是走低吗?而他反而在跟着自己的直觉行事:他喜欢汽车,喜欢福特公司,也喜欢持有其股票的感觉。
要是问题很难,一时也想不到巧妙的主意,直觉就可能会发挥作用:脑海里可能马上会有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却不一定是原题的答案。这位投资官所面对的问题(我是否要投资福特公司股票)就很难,但更简单且相关的问题(我喜欢福特汽车吗)却很快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答案,并且让他就是否作出投资这个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选择。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作者还做了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人类在事后描述和追忆痛苦或幸福的经历时,这两种自我会导致对过去体验的认知偏差。
聚精会神地听唱片中的交响乐时,由于光盘有刮痕,快结束时产生了令人厌恶的声音,糟糕的结尾往往“毁了全部的体验”。但实际上毁的并非是体验,只是对它的记忆而已。经验自我几乎有了完美的经验,糟糕的结尾并不能将其抹去,因为这种体验已经发生了。这位听众将整个体验定义为失败,就因为它的结尾很糟糕,但他却忽略了40分钟的音乐带给他的快乐。
作者在书中的每一章里,都会对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特现象进行总结概括,然后用专业术语进行定义,这些现象,有一部分我们平时可能已经观察到,但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思考。
比如光环效应:
例如,一个潇洒自信的演讲者刚踏上舞台,观众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好评如潮的结果在他踏上舞台的一刹那便可预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这一效应使我们更容易预测结果,更容易赏识和理解这位演讲者。
作者在相关领域是无可置疑的权威和鼻祖,但他的态度却是如此谦卑,比如书中有的假设或实验引起了一些指责和非议,作者毫不避讳地把这些指摘也一并列出,谁是谁非,任凭读者自己评判。
作者发现了很多原理,给出了定义,给出了心理学的解释,并给出了相关实验和范例,最后又给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原理,对人生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这本书的含金量深深震惊,这本书说实话并不厚,比有些畅销书薄,但我却总有一种永远也读不完的感觉,但不是那种赶着要结束的心情,而是那种在绵延的群山里逡巡,遥望前方,还有数不清的山峰的那种感觉。
这本书是如此的美妙,但白璧微瑕,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就难以配得上它的盛名了,不可否认,要把这本书翻译好,翻译得“信、达、雅”很不容易,看得出翻译者也付出了很大努力,所以翻译后的书看起来并不是很吃力,一开始只是有些名词、术语的定义让人感觉不明就里,到中间的时候,感觉开始慢慢地发现有些地方看起来不是很明白,词不达意,甚至前后自相矛盾。推测译者因为工期紧张,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时候字斟句酌了,翻译错误开始多了起来。
比如:
结论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完全停止运转了。
至高无上这个词在这里用的词不达意。
库兰和桑斯坦对拉夫运河事件的报道像是条假新闻
很明显与作者原意不符。
人类决策制定者在面对预测公式时也会自叹弗如。
自叹弗如这个成语用在这里与原文意思完全不符。
作出无意义诉讼的原告很可能会接受一个比这个案件应该付出的钱更多的解决方法。
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
这个城市都能用10美元解决
应为10万美元
到这里为止,虽然有时候翻译让我走了很多弯路,但还能磕磕绊绊推测领会作者的原意,到后面“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这里,我已经忍无可忍,这完全是误导读者,极其不负责任的翻译好吗?
英文原文:
People expect to have stronger emotional reactions(including regret)to an outcome that is produced by action than to the same outcome when it is produced by inaction.
他竟然翻译成了:
人们对由于不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这是误人子弟。
看过太多好书因为翻译问题而被毁了的例子,很痛心,翻译者如果不能做到雅,那至少要尽量做到信,达,目前这本书只有中信出版的这一个版本,除了看英文原版,也没有避开的办法,殊为可惜。
后续我想陆续把书中的一些案例整理出来,跟大家一起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