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电影

《芳华》很好,但差了那么一丢丢意思

2017-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云青

对《芳华》的认识是从很久前的一条朋友圈开始的。

这条朋友圈在微博上流传了很久,那个时候《我不是潘金莲》和范冰冰的热度还没退。我暗自感叹,冯导制造话题的水平真是厉害。

后来知道了,《芳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女作家、编剧家严歌苓的原著。我便开始了解这个故事和时代背景。

《芳华》的创作并不是严歌苓个人的意思,而是和冯小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冯小刚最初与严歌苓联系,说想拍一部文工团的片子,严歌苓从12岁到25岁都在部队,文工团不仅是冯小刚的青春,更是严歌苓的青春,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冯小刚把自己对电影大致的思考和想法讲述给严歌苓后,严歌苓便开始将自己在文工团跳舞、战地记者、创作员的回忆加入进小说。

当严歌苓把小说拿出来给冯小刚后,她对冯小刚说:“这可能不是你所想要的文工团,这里面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但冯小刚读后特别满意,随即便邀请严歌苓担任编剧。《芳华》电影就这么开始筹备了。

这部电影给我的惊喜不少,其中最为打动我的就是视觉这一部分。

冯小刚一直都是一个很懂得用视听表达情绪并且打动观众的导演,而且他舍得在视听上投入。像《我不是潘金莲》里圆形构图:

像《唐山大地震》中对地震场景的塑造:

在《芳华》中,冯小刚更固执。用一段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把全片最激烈的战斗场景拍下来。在这段场景中,雨点似的枪弹、不下二十处的手榴弹爆破、迷宫似的芦苇荡中走位、多达三十多位配角的配合、摄影师....这段长镜头比我看《荒野猎人》中,小李子与熊决斗的长镜头更加震撼,难度比《la la land》开头的长镜头歌舞更高。

当然,这里的长镜头绝对不是《小时代》式的砸钱炫技。要表达战争的惨烈和紧张感,唯有长镜头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才能使情感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观众。

虽然这处长镜头不能完全说明冯小刚的调度能力有多么优秀,但一定能说明冯小刚对艺术创作的真诚。

高饱和度的场景,构图的讲究,大红大绿的对比色,都将那个时代的“芳华”表现得非常激烈。

但音乐上我却觉得运用得不够高明,或者说不够“深入”

可能是因为年代感的缘故,音乐的选用就有了一个无形限度。所以战斗打响时便响起《英雄赞歌》,想谈恋爱便放邓丽君,战友告别便唱起《驼铃》...

这些歌曲都太浮于表面化。对应了情节,但对应不了人物的情绪和情感。

为什么李安在《色·戒》情感爆发最高潮时选用《天涯歌女》这段音乐?因为这首歌里不仅讲述了女人对男人的爱情,更写到了山河破碎,令人泪沾襟的战争。第一层面上,这首歌表达了王佳芝已经爱上了易先生,更深层次里,也隐喻了易先生这样的汉奸从心底里同样也希望国家安定。这就让易先生这个角色更加饱满,充满两难。

天涯歌女周璇

这才是贴合情绪的音乐。

在《芳华》中刘峰面对爱情是可念不可说的,他等了很久,他的告白就像一个“天上的活雷锋”爱上了地上的一个“凡人”,告白后还要被告白对象陷害。这样纠结、沉重的爱情,用邓丽君显然不够。

在中越战争的战场上,严歌苓加入了一个17岁小兵阵亡的情节,贴合了本片“青春”的主题。在这一情节点上,音乐就必须将战争杀死青春这一点表达出来,《英雄赞歌》赞颂了英雄,但无法表达战争的无情、残酷,更无法将战争的恶和青春的美之间的强烈戏剧对比表达出来。

如果说严歌苓和冯小刚的碰撞能够成了《芳华》的优点,那也成了它的缺点。

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别不小。冯小刚自己说,“这部影片虽然原著和编剧都是严歌苓,但大体上还是我的想法为主导。”在我看来,《芳华》的电影更像一部冯小刚的“回忆录”,原著更像一本严歌苓的“忏悔录”。

冯小刚要回忆文工团的青春岁月,而严歌苓则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通过萧穗子这个人物来反省自己青春中做过的一些冲动、无理的事,甚至试图在自我回忆和文学虚构相互的结合中反应当时集体主义环境中的人性。

而当导演和编剧都渴望自我表达,又都有高超的艺术素养,但大体方向不一致时,会有两种结果,第一:导演和编剧碰撞出火花,成就一部更伟大的片子;如李安导演和艾玛汤普森编剧的《理智与情感》。二人经常在片场吵得不可开交,但李安足够儒雅也有足够高的艺术修养,他总能把每一次争吵化为一次头脑风暴,最后这部片子得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使李安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整部片子会显得有一种顾此而失彼的游离感,导演编剧二者所想表达的东西非常明显,但缺乏整体性。就如《芳华》。

严歌苓想去探讨在当时集体生活下,集体对弱者(何小萍)的侵犯欲究竟从何而来;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刘峰)是否真正从心底里受人爱戴与尊敬、他生存的意义在于何处。但这些在电影第二幕(文工团生活)中却只是浅尝辄止地一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极其碎片化的琐碎生活事件。

这些琐碎的事件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的积累,但缺少串起这些事件的主线,那就成了“流水账”。

如果说这些是导演个人的取舍,那故事情节的突兀就不该放过了。

在看电影时,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刘峰突然间就爱上了林丁丁,不知道何小萍怎么就突然发疯了。原著在这些情节点之前是有铺垫的,但电影中没有;我也不知道萧穗子跑去当前线记者这一情节对于电影整体的意义何在。

导演既然选择留住这些情节,那就必须要给这些情节、给观众一个交代,否则观众的情绪起落得太过突然,到后面要抓住观众情绪就不易了。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目的性太强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回忆、致敬、重现。严歌苓给的那些深层次的东西,冯小刚并不在意。

一篇文章看下来,大家可能发现了我聊的缺点比较多。

但是为什么我还是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的确被打动了。

因为它真诚,我的思绪也跟着那群跳舞的女生和一个活雷锋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文工团时代。

因为这样的片子太难得——冯小刚六十多岁依然保持这样的创作激情;严歌苓这么长时间不亲自改编自己的剧本却为《芳华》再次出手;为了演出青春感,女演员一律启用新人;还有那个特别让人感动的长镜头;包括场景、道具、特效的精细....

如果有满分10分,我会给它7.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