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路——《追风筝的人》读书观影笔记
当拉辛汗请求阿米尔去置于塔利班恐怖之下的喀布尔把那个小男孩带回来,并对他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我也在问自己,如果我面临着像阿米尔那样的处境,我会怎样选择。如果自我救赎(“再次成为好人”)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会不会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艰难之路?就像追风筝的路上,布满预想不到的危险、面临众多竞争对手胜算不大,但追回之后,你就是战胜自己的赢家,才算是真正的、完整的胜者。
很欣赏阿米尔的父亲,一个正直、有情有义、嫉恶如仇的阿富汗商人。为濒临危险的陌生人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当知道治疗他的医生是苏联人时愤怒的拂袖而去。也许是天性使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在为自己年轻时曾犯下的过失而自我救赎。在他心里,这甚至比生命还重要。阿米尔最终作出的选择很难说没有受到父亲榜样力量的影响。
这也提醒着我自己要处处行善、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和内心的价值体系,做自我期许的“自己”。人格一旦有所缺失,追回它将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塔利班灭绝人性的残酷杀戮借助的是真主安拉的名义,宗教拯救不了人类,救世主还是人类自己。
小说的语言温情细腻、娓娓道来,充满了家园不在对往日温馨闲适生活的深深怀念和追忆,因为破碎的镜子永无复原可能而处处渗透着忧伤,平静的文字下面感动和震撼直抵内心。小说出色的构思、文笔和所关注的主题,使我惊讶这居然是作者卡德勒•胡塞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根据作者简介这部作品里应该有他个人经历的影子。令中文译作具备如此魅力,译者李继宏功不可没,语言隽永流畅,丝毫没有一些译作的做作拼凑之感。我没看过原著所以无法判断是否“信”,但“达”和“雅”是毫无疑问的。
电影基本忠实原著,受时间限制主要在一些细节上做了简化,将抽象的文字描述成功转换成感性的情景画面。看完小说在看电影之前,因为小说的优秀顺理成章的以为这是一部奥斯卡的获奖影片,看完以后,觉得没获奥斯卡也属正常。在这么一部优秀的原著面前,电影得多精彩才能不黯然失色呢?
当阿富汗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塔利班臭名远扬的新千年,我曾想要找一本介绍阿富汗、中东文化的书,来了解这个神秘而又灾难深重的国家:几度政变、苏联长达10年的入侵、教派冲突、民族压迫、内战频发、塔利班的恐怖政权、美国的反恐战争。但我不要枯燥难懂的说明性文字。那时候这本书还没有问世,多年后的今天,看完了这本书和电影,完全符合我的期待,总算让我对阿富汗这个曾经美丽祥和现在艰难生存的小国家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
本书的英文原著以及台湾的繁体字译本《追风筝的孩子》(为李静宜女士所译),据说也是一良好译本,希望都有机会能得以一读。
胡塞尼还有另一部作品《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也是李继宏所译,风格相似。《追风筝的人》扉页上写的是“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灿烂千阳》则是“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妇女”。一个能关怀到妇女和孩子的作者,肯定有着一颗柔软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