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家世和生平(郁贤皓)

2024-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花楹LA

      今早六点半出去跑的步,开始还是想持续跑,对这个高心率还是不死心,一会儿心率飙高,改为心率变红138以上改为走,全程下来,心率135,配速9.50分,感觉还是持续走跑总体状况满意一些,这个老态的心脏真的不支持持续跑了,执念放下吧。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青壮年时期见证了“国容何赫然”的辉煌盛世,晚年又经历了“茫茫走胡兵”的动乱岁月。其人傲岸不俗,其诗飘然不群,在中国文化及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白模糊的家世和出生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自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其祖先曾“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凉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为李广十六代孙。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李暠在敦煌一带被部众推戴为凉公。李暠死后,其子李歆继位,被沮渠蒙逊打败而死,诸弟奔逃。李白所说当指此事。李阳冰《草堂集序》及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都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代孙。唐朝皇帝自称为李暠后代,如是,李白当与唐皇室同宗。但《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凉武昭王李暠后代各支并没有李白这一家族。李白在诗文中称李唐皇室的人为从祖、从叔、从兄、从侄,也往往不符合他作为李暠九世孙的辈分。李阳冰还说李白先世曾“谪居条支”,范传正则说隋末“被窜于碎叶”,曾隐姓埋名,中宗神龙元年(705)逃归蜀中,李白出生时才恢复李姓。这些说法也存在一些矛盾。李白在至德二载(757)所作《为宋中丞自荐表》自称时年五十七,李阳冰《草堂集序》说到宝应元年(762)李白“疾亟”即病情危重,枕上授稿于李阳冰,当为李白临终托付之举。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称李白卒时年六十二,据上述资料可知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至神龙初归蜀时已五岁,说明李白并不是生在蜀中。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发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李白先世“本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说乃“诡托之辞”。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亦赞同陈氏之说。此外,张书城在《李白家世之谜》一书中认为李白不是凉武昭王李暠后裔,而是李陵—北周李贤—隋李穆一系的后代。看来,李白的种族、籍贯、家世、出生地等问题,至今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关于李白的出生地,目前也有蜀中说、中亚碎叶说、条支说、焉耆碎叶说等,但多数学者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当时属唐朝安西都护府(后属北庭都护府)管辖。李白五岁时才随父亲从碎叶迁居蜀中,住在绵州昌隆县(后避玄宗李隆基讳,改名昌明县;五代时又因避讳改名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李白父亲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均不详,因其从西域迁居蜀中,蜀人以“李客”称之。范传正说他“高卧云林,不求禄仕”,但李白有条件长期漫游,轻财好施,不少研究者因而推测其父李客为富商。李白家庭其他成员的情形,据现存资料所知甚少。李白晚年在浔阳狱中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诗中提到有一个弟弟在三峡:“兄九江兮弟三峡。”据《彰明逸事》记载,他还有一个妹妹名月圆,嫁在本县。其他情况均无考。

          二,李白的生平分期

        李白阅历丰富,长期漫游各地,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一生约可分为五个时期。1.蜀中读书与任侠从五岁到二十四岁(705—724),是李白蜀中读书游历时期。他自幼博览群书,小小年纪便显示出过人的创作才华,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开元九年(721)春,李白在路中拜见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苏颋时,苏颋誉其“天才英丽”,“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上安州裴长史书》)。据《彰明逸事》载,在见苏颋前,李白曾师从赵蕤学习岁余,赵蕤“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有《长短经》(一名《长短要术》)十卷,论述王霸之道、统治之术。李白一生喜谈王霸方略,以管仲、诸葛亮自许,当受到赵蕤的影响。李白少时又好仗剑任侠,自述道:“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与李白同时代的人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任侠,不事产业”(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此外,由于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李白又有浓厚的求仙问道思想。在蜀中时李白已与道士交往,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可证。二十岁后游峨眉山,结识道士元林宗,《登峨眉山》一诗表达了从仙人结伴游的意愿:“傥遇骑羊子,携手凌白日。”2.十年安陆与初入长安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724—742),是李白追求功业时期。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来到安陆(今湖北安陆),被故相许圉师家招亲,“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出蜀初期,虽还有任侠举动,如在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接济落魄公子、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等事,但通过“黄金散尽交不成”(《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教训后,基本上结束了任侠生活。他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诗中第一次提到“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他所谓的功业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要以范蠡、张良为榜样,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这实际上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与道家“知足”“知止”思想的结合,并带有明显的纵横家色彩。而要实现辅佐君王的理想,在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多数人遵循的科举仕进之路,登第后慢慢地从小官升迁。但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于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期待通过隐逸获取高名,从而引得明主征召,以布衣一举而为卿相。不过,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自述道:“何图谤言忽生,众口攒毁。”说明他在安陆隐居非但未能建立声誉,反而遭受毁谤。大约在开元十八年(730),他怀着“西入秦海,一观国风”的目的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结识了玄宗宠婿卫尉卿张垍,请求援引,但愿望落空。接着西游邠州(今陕西彬县)、坊州(今陕西黄陵)寻觅知己,可是位卑职小的朋友们更无法帮助他。初入长安,无果而终,李白发出愤怒的呐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颓丧而归。其后,应道友元丹丘邀请隐居嵩山。当他听到善于奖掖后进的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兼襄州(今湖北襄阳)刺史时,又立即写了《与韩荆州书》,前往揖拜,但并未得到韩朝宗的赏识。李白只得借酒浇愁,与好友元演游洛阳、太原,又到随州去见道士胡紫阳。后移家山东兖州,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人称“竹溪六逸”。这一时期,李白虽有隐居出世之想,但始终未能忘情功业,时常发出“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早秋赠裴十七仲堪》)的感叹。这一时期,李白创作了《行路难》其一、《将进酒》等著名古题乐府诗,深信终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3.二入长安与李、杜之交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742—744),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好友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推荐李白,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李白以为实现理想的机会终于来了,便兴高采烈地告别家人奔赴长安。一开始玄宗确实给李白以殊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受到宠爱的李白也决心“尽节报明主”,以酬谢“君王垂拂拭”的知遇之恩(《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并切盼升迁。但玄宗只把李白作为侍从文人,在歌舞酒宴场合让他创作《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等点缀升平的曲词。据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本来准备让李白担任中书舍人一职,但“以张垍谗逐”,其事未成。佞人进谗,加之玄宗本无重用之意,遭到疏远的李白便浪迹纵酒,请求还山。于是玄宗“乃赐金归之”(《草堂集序》)。天宝三载(744)暮春,李白结束了实际只有一年半的翰林供奉生活,离开了朝廷。长安之行使李白对唐王朝的腐败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追求功业的理想暂时被消极颓放的思想所代替。天宝三载秋,李白和杜甫相遇于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二人结交甚欢,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杜甫自结束吴越、齐赵之行,回到洛阳已有两年。这年五月,继祖母范阳太君(祖父杜审言继室)卒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今河南偃师),杜甫作墓志,奔走于陈留、偃师之间。李白于天宝三载暮春出京后在商州盘桓一些时日,又到南阳与赵悦相处了一段日子,秋天也来到梁宋一带。此时李白一心求仙访道,而杜甫非常仰慕李白才华,也对自己在洛阳两年经历的机巧生活感到厌恶,便和李白同行求仙。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中说:“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赠李白》)当时诗人高适也在梁宋漫游,于是三人同登吹台,慷慨怀古,又同游“梁孝王都”的宋州,还到单父孟诸泽纵猎。当时诗人贾至正在单父县尉任,当参与了活动。所以梁宋游时有不少诗坛明星围绕在两曜周围。不久,高适离开梁宋东行,李白赴齐州紫极宫从高如贵道士受道箓,杜甫赴兖州省父,两人暂时分手。次年春,李白到兖州家中与家人团聚,再与杜甫同游,泗水边赏春,共访范居士,同到东蒙山元丹丘处作客。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年夏天,他们还一起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与李邕、高适、卢象等诗人相聚。齐州之会也是诗坛两曜和众星相聚的盛事。秋天,杜甫告别李白,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为他送行。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但他们都常常牵挂对方。杜甫走后不久,李白便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表达思念之情;杜甫则有更多忆念、梦见李白的诗篇。4.十载南北漫游从四十四岁离开长安后到五十五岁(744—755),是李白再度漫游时期,也是他思想极为复杂的时期。游梁宋、齐鲁时,道教思想占上风,并且正式受道箓,加入了道士行列。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以此表示对现实的反抗。其实李白也清楚神仙世界是虚幻的,他在告别东鲁南下会稽时所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因此,当他在江南获悉奸相李林甫在朝中制造冤狱,好友李邕、李适之等横遭惨死,崔成甫受累被贬时,便立即从弃世思想中惊醒,深深为国事忧虑。特别是朝廷内外盛传安禄山在北方招兵买马、阴谋叛乱时,他更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探看虚实。目睹安禄山嚣张气焰,他预感唐王朝将出现灾难,谴责“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的失策,奔到黄金台上哭昭王。从北方回到江南宣城后,他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当时杨国忠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都遭全军覆没,使国家和人民蒙受重大损失。此时李白济世思想甚切,只恨报国无门。5.从璘系狱,报国蒙冤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755—762),是安史之乱时期,也是李白报国蒙冤时期。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叛乱时,李白正在梁园,匆忙携夫人宗氏逃难,由梁园经洛阳到函谷关,西上莲花山。次年春又南下宣城,经溧阳到杭州,后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当时两京陷落,玄宗逃往蜀中,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经略南方军事。当永王水师东下到达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三次征召李白,国家危难之际,李白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抱着平叛志愿,参加了永王幕府。他天真地以为这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正当他自比谢安,高唱着“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了。此时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并下令永王李璘回蜀中。李璘不从命,肃宗即派兵讨伐。永王部下顷刻间作鸟兽散。李璘被杀,李白也被系浔阳狱,经御史中丞宋若思等营救才得以出狱,但不久又被判流放夜郎。欲报效祖国却反而获罪,李白痛心疾首。幸而在乾元二年(759)春朝廷因天旱而发布大赦令,李白才在流放途中于白帝城遇赦获释。回到江夏,他又盼望朝廷能起用自己,认为“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请江夏太守韦良宰回朝时不要忘了推荐自己。但在江夏等了几个月,毫无消息,便懊丧地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宗氏团聚。后又重游宣城等地,但他报效祖国的热情并未消退。上元二年(761),当听说太尉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六十一岁的李白又毅然前往从军,希望发挥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回,次年冬天病逝当涂(今安徽当涂)。“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他为理想未能实现而抱憾终生!本文选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李白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郁贤皓解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