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小的村庄

2021-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古月祥日

文/古月祥日

不觉间,年龄上已至中年。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村里四处转转。今晚,特意趁着夜色走了走老家的乡间小路。随着一辈一辈年轻人外出求学并在城里落户,如今的村庄越发显得寂静,落寞,无奈。

小时候,村庄虽然贫穷,落后,封闭,但却有些简单的快乐,是如今无论如何也寻觅不到的。春季漫山遍野的鸟语花香;夏季果园里的采摘盛宴;秋季打麦场的捉迷藏;冬季土路上的溜冰场;还有那老长时间一场的露天电影、自行车后座上那木箱子里的冰棍、唤做“卡尔”陪伴童年的大灰狗,还有那非要一起睡在土炕上的一群“混小子”……

那些儿时不宽裕的拮据生活,没有妨碍单纯且快乐的童年成长,甚至可以称为贫穷的童年幸福生活!没错,物质虽贫瘠,精神却快乐。那时的童年,不知道什么是穷,什么是苦,只感觉,上学有上学的兴趣,放学有放学的欢乐,简单且快乐地成长。

入夜,在路灯的映照下,微风轻拂树枝,婆婆娑娑,枝叶的影子若隐若现地摇摆在碎石铺就的小路上。小时候电的供应是不充足的,经常会停电,电闸也是很调皮地经常跳,看个电视都能被硬生生地分割成若干段,急得孩子们老往配电室(小时候我们叫这个场所为电房儿)跑,恨不得都变成送电工。

那个时候,蜡烛是家里的必备用品,晚上上晚自习也得带着蜡烛,点蜡烛上课也是那个时候很好玩的事情,好多爱搞恶作剧的同学,总是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吓唬胆小的同学。有吓得哇哇直叫的,自然就有乐得哈哈直笑的,至于学没学进去,却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那时候的手电筒,也是了不起的家用电器了。

现在村里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天晚上八点半以后才熄灭,极大地满足了乡亲们的晚间散步和夏夜乘凉、聊天的需求。到了节假日路灯还会延长照明时间,大年三十前后的几天,则是会亮一宿的。

踩在碎石路上,看着小路两旁这些可以作为抗战片取景地的老屋,尚能依稀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那些简单的快乐,大多都是围着这些老屋产生的。捉迷藏、弹玻璃球、打陀螺、赶铁圈、打瓦、打沙包、打π(一种用纸折叠出来的正方形玩具,有的还会在里面加上铁片)、老鹰捉小鸡、跳方、和泥娃娃、掏鸟窝……都是拥抱大自然的生态环保游戏。

在我的记忆里,看露天电影,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对我而言应该是那个娱乐活动贫乏的年代最期盼的事情。在听到村大喇叭广播晚上放电影的消息后,一天的课都听不进去了,心里总在盼望着赶紧放学。放学后,连饭都不想吃,匆匆忙忙地赶到村委会门口的小广场,爬上广场的篮球架坐到横梁上,这样就省了从家里带凳子的麻烦。抢座要趁早,晚了就被占座了,虽然这个大横梁的高度对小屁孩不算低,却是很抢手。这一坐就是到电影结束,中途不敢下去,下去了再回来就不敢保证这个“专座”还在。

随着外出求学、入伍,城里安家,回老家的次数每年不会太多,每次回家的感觉是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可人口却是越来越少。年轻人通常离开家乡之后,都会想方设法留在城市,村里的人是只出不进,由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六七百户减少到现在的至多三百户的样子。每次回家都会听到谁谁谁又“走”了,这个“走”是去世了。村里的老房子,也是空了一栋又一栋。

村子越来越美了,却也越来越“小”了。很多熟悉的老人面孔,逐渐地都不再见了。

村子越来越新了,却也越来越“老”了。村子都是老人在留守,见不到年轻的身影。

可爱的家乡呀!如何才能留住你可亲的面貌?如何才能迟滞你变小的脚步?

在外漂泊多年之后,也可能是年龄的原因,越发眷恋家乡的亲情与景物!每次回老家,都想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将家乡角角落落的样子都印记在心中和脑海。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得多远,身居何位,都无法忘记曾经是从这里出生和出发!

或许,这不能称为乡愁,应叫做乡恋!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家乡,不能忘了血脉宗亲的发源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