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谈男女平等吧
3.8国际妇女节过去十天了,大部分女生并不困难地接受了
假期福利,享受着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节日本无可厚非,只是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制度性地“尊重”女性,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文明?
新时代的政治正确
与美国的种族歧视类似,中国也有很多政治正确的观点。就像创业公司里的观点“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一样,“男女平等”也是众多政治正确观点中的明星,它常常不容辩驳,能够轻易地终结一场辩论。
我们现代的文明社会仿佛也是遵照这样的逻辑来运行的:我们有妇女节,有绅士文化,有妇联,有专门保护女性的各种法律法规。。。
这些让女性在生活中倍感温暖,也让她们自身的权益更容易得到保障。
与一百年前相比,时代的进步巨大,可以说进入了相当文明的社会。
平等最好的样子
我们期望着女性撑起半年天,可事实上,在最有话语权的岗位上,男女比例依旧悬殊,看起来这就是男女不平等的铁证!我们又一次有了呼吁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冲动。。。
根据生物学知识可以得出: 这个世界上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于是,完美的平等大概长这个样子:
国家领导人男女比例接近1:1;
企业家男女比例接近1:1;
艺术家男女比例接近1:1;
教师男女比例接近1:1;
男女做家务比例接近1:1;
服务员男女比例接近1:1
空姐和空少的比例接近1:1;
...
以上观点除了可以让与环保主义者同样无知的女权主义者轻易高潮外,其他人可能都有一丝隐隐的不安: 男女在各种职业上的比例持平,可能并不是平等最好的样子。那么有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甚至每个职业可以有一个单独的数值),只要达到了这个比例,就是平等最好的样子。。。
可能这个比例不应该有,人性的局限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希望刚刚摆脱了极端的不平等,就走向了极端的不自由。
我们推崇无差别地尊重人,我们也承认现代科学的概率:
大概率上,
男性拥有力量优势;
男性擅长专注,女性擅长共情;
男性比女性更加重视事业;
女性会生孩子;
...
这些科学的事实会导致在生活中男女思考模式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演化为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意识到更加文明的世界不是要求人们都一样的,而是允许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自由地组织自己的人生。
我们努力地追求平等,发现追求纯粹的平等没有意义。这可能是最让人满意的结果了。就像纪录片《三十二》与《二十二》的导演郭柯先生,最开始他怀着明确的目的,希望与年轻时当过慰安妇老奶奶的接触能够理所应当地仇恨和铭刻那段历史,最终他们发现生活还是生活,生活还要继续,那些东西都过去了,也就可以过去了。就像电影《三块广告牌》的结尾,两个被仇恨点燃的人,在复仇的路上发现自己的内心并不想做如此形式主义的事情,最终选择了和解。
人们终会和解,因为平等最好的样子,是自由!
无法跨越的底层规则: 经济现实
每一个社会都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就像当前的自由和平等。通常,人们会以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则,基于此规则演化出了整个社会。也是通常,我们都会高估人和人性的能力,低估一些庸俗的东西,比如钱。
很多时候,我们改变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而是被迫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收益更多,损失更少):
- 二战期间,女性开始工作,原因并不是对平等的追求。
- 在采集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期间,人类的组织方式也由母系主导转变为父系主导。
这个改变同样不是因为女性同志高风亮节地禅让.
...
上面例子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人们变得更高尚,而是基于对经济现实变化的最好适应;在这个世界上,观点的对错难以评判,可利益的多寡却容易达成共识,于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浮出水面:
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中,让全社会的总体利益变多的可以视为正确,反之视为错误。
这个理论也成了法律制定的黄金法则:
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盗窃罪并不是财产单对单的转移,
而是变相地提高了所有人防范盗窃的成本,使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受损,
这才是需要制裁这个罪状的根本原因。
结合前面的内容,我们不应该追求结果上的事事平等,而是在选择的时候拥有自由,而这些自由意志在社会中交融,大概率上会流向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的意识形态,让我们产生“意识形态是根源”的错觉:
我们认为素质的提高导致了社会进一步文明,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更有钱了。
想象中有这样一天:
人们不再追求所谓的平等,而是不需要再意识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