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良河—人物—董正山
——王野
董正山是我外爷,也是东良河普普通通的一位农民。他勤劳、善良、睿智、爱乐于助人,深受乡邻们的喜爱。
记忆中,外公比较能干,还会很多绝活。他没读过多少书,可他善于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利用农谚预测天气变化,后巧妙地安排农活。以至于他家年年春秋两季庄稼很少失误,这点邻居们也都很是佩服。
东良河—人物—董正山后坡的郑大婶是个寡妇,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在农活上不生怕有一丁点偏差。由于她自己又不懂天气变化,所以经常在上坡前总是先到外爷家问“他大叔,今天你们做啥活?”外爷说:“月逢初四雨,一月只有九天晴,放心吧,初四是晴天,最近不会有雨,我家今天割麦子。”听了外爷的话,郑大婶回家后带着孩子,放心地割起麦子。俗话说,五月冷,一棵黄豆收一捧。根据农谚安排秋季作物也是他的一个妙计,当年外公多种黄豆,果然秋季黄豆大丰收。挖红薯也是农户家的一桩大事。一季红薯可供农户吃六七个月。红薯叶可做成酸菜吃,一部分红薯窖藏,一部分晒成红薯干来年春夏吃。郑大婶又到外爷家问,“他大叔,今天我家想挖红薯晒红薯干敢不敢挖?‘’外爷想了想说:昨天我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拦路,还有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你就等十三过了再挖吧”。郑大婶接纳外公的建议,当年,郑大婶也晒了一季好红薯干。
外公和外婆外公为人善良,做事比较周全。家门有个堂弟叫奇娃,是孤儿,从谭山董家沟要饭到东良河,上无片瓦,下无扎针之地。十三四岁,穿着破烂。外爷很是同情,留他在家吃住。但后来想到:他是个男孩子,将来总得要成家立业,要给奇娃一个永久的家。于是他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到陶沟河董绵富家对两位老人说:“叔叔,婶婶,你们家有房子,有地,又有牛,可是还缺少一个儿。你们年纪越来越大,以后靠谁养老呢?”这话正中了两位老人下怀,他们正为此事苦恼,一听外爷的话,连忙说道:“侄子,你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们早就想要个儿子,就是找不到啊,你知道哪儿有合适的?’‘外爷趁机说到:“我给你领个儿子你要不要?’‘老人喜出望外的说“要,要,要”。就这样,外爷给奇娃找到一个温暖的家,并起名叫董正奇。二老对他视如己出,几年后,娶妻生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东良河—人物—董正山董正有一家四口住在外爷家下厢房,两间草房破的一抬头就能看见天。儿子叫闯子八九岁,女儿凤子六七岁,耕种了二亩薄地,一家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外爷少不了接济他们。可是房漏偏逢连阴雨。一年冬月老两口先后身患伤寒病,无钱治疗,上下共二十三天相续去世,本不宽裕的外爷七搽挂八凑合为二位打造棺材并将他俩掩埋了。剩下两个孩子咋办?大的老实又口吃话都说不清,小的长了满头的脓疮,到哪儿要饭都要不到。外爷上有六七十岁的老母,下有两女一儿,已是六口之家,生活负担原本够重的他,想到自己幼年丧父,遭人欺凌,倍受煎熬的经历顿时产生怜悯之心。他对外婆说:“收下他们吧,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有孩子的,我不想让他们和我童年同样的遭遇”。其实外婆心更软早就有此想法,于是就欣然答应了。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收留他姊妹二人,吃的还没大问题,更糟糕的是老大以前经常受饿,所以到外爷家就多吃,晚上还拉到床上,惹得老外婆大骂外爷,你是缺儿,还是少女,尽给老子找事做。说完把沾满屎尿的被单扔到外爷面前,外爷只好提着脏被单去河里洗。回家后外爷耐心的说服老大,你们到了我家就是我家的人,以后每天都这是样,不会饿着你的,每顿只要吃饱就行了。经外爷的开导,他再也没犯类似错误了。大的问题解决了,小的问题更大,她一头的脓疮直流血水,夏天引来蚊子叮咬,痛的嗷嗷直哭。当时经济贫穷,文化落后,更不懂得健康常识,对着满头脓疮束手无策。他忙完坡上的农活,回家后四处打听药方,满山遍野寻找药材,煮水为她洗头,有时看到当时的情景既心痛有反胃,但他都忍住了。他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挖药,煮药水,洗头。人们常说;仡佬摆子没正方,这种方子不行再换药方,为此他多次拜访十多里地严家河一位姓度的老中医向他讨教药方,经几个月的治疗最后才治好侄女的头,但遗憾的是头皮溃烂使发囊烂掉,再也长不出新发来。外爷难过她的说,女子对不住,我已经尽力了。大姨哭着说,“我知道,你就像亲爹一样对我们”。的确,邻居都说外爷对这姊妹俩胜过自己亲生的。
势单被人欺,常听外爷说,由于地方势力的威胁他几次搬家,从董家沟搬到周家营。因交不起苛捐杂税【每月两个大洋】,又从周家营搬到中沟村的马家洼,一家三口住一间破草房里。每到天黑,老外爷让老外婆和外爷睡石洞里面,自己拦住洞口睡。外爷十二岁那年,老外公因病去世,母子二人再次搬回周家营,苛捐杂税两个大洋增加到五个。外爷渐渐懂事了,忍饥挨饿卖掉口粮凑钱交税,日子过得挺辛苦。
好不容易熬到十八岁,外爷娶到比他大三岁的外婆。古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外婆不仅会料理家庭,而且娘家有钱有势。据说举行婚礼当天,外婆娘家人是骑着马,背着枪来的,阵势可大啦,好不威风。这样的场面震慑了当时村里很多人,从此外爷家少了一些麻烦。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东良河—人物—董正山有一天,一位周家大婶慌慌张张的跑到他家,对外婆说,快让董大叔(我外公)走啊,有人要抓他的壮丁,你们一家是好人,我才来给你们透个信,再晚了就走不了啦,大婶说完立即走了。还没等外爷外婆反应过来,保长带着家丁已到了门口。外婆只好笑脸相迎,先给他们点上烟灯(点燃大烟抢),又装作做饭,揭开水缸盖,大声叫外爷,“董正山,我来给保长做饭没水啦,你快去挑水''。外爷先是一愣,但很快意识到外婆的意思,挑起水桶往河边走去,保长看外爷外婆如此热情,就放心的抽起大烟来。外爷开始故作镇定,像平时那样不慌不忙地走,当他走到周家营半平地时,立即甩掉水桶,撒开腿拼命向东良坡飞奔而去。与此同时,保长发现外爷一去不回,知道上当了,丢下烟枪准备去追。外婆豁出命来拦住大门口,一阵拉扯之后保长推倒外婆,跑出去追了一会儿,眼看着外爷翻过东良坡梁(跑壮丁的跑到外保,就不许再追了)。拿起枪,啪,啪,啪照天打了三枪回家了。此后,外爷三年一直没敢回家。外婆一个裹了脚的小脚妇女,带着舅舅、姨姨和老婆婆艰难度日。
夜半三更吆,盼天明寒冬腊月吆,盼春风。解放了,他十分欣喜,常常对子女们说:“现在多好啊,多劳多得,没人欺负,没剥削,人人平等。过去没饭吃的要挨饿,有碗糊涂饭吃的又怕土匪抢;二怕老财主讹;三怕交苛捐杂税,总之没穷人日子过。‘’他一腔热情的参加生产劳动,队长让他种蔬菜,他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把菜种得壮壮的。队长让他养猪,他把猪养得肥肥的,让社员们吃到好菜,吃到肉。
东良河—人物—董正山对儿女他赏罚严明,哪个有错轻则批评,重则受罚从不姑息。人间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尝了十分。一九六四年六月,舅舅和十位农民 一起为东良合作社往县社运送货物,当时公路没硬化,并且路面坑坑洼洼,弯道又多坡度大路况很差又遇上连阴雨。他们走到杨溪铺时舅舅不慎左腿受伤,膝盖摔得皮开肉烂,里面进了很多泥沙。同行的周世业、黄开明把舅舅送到附近的杨溪卫生院,他二人急忙赶回家了。经过处理消炎住院一个星期后回家养伤,外爷听到舅舅摔伤的消息后寝食难安,急于要接回舅舅,带上干粮冒着大雨拉着板车,牵着一头大黑犍和邻居黄开明日夜兼程赶往杨溪卫生院。上天好像跟他们作对似的,上去时雨稍小一点儿,回来时雨下的更大了,外爷对黄开明讲;看这天气一时半会儿雨不会停,我们半天能走三十里,尽可能走三十多里,时间越往后拖对我们越不利。一旦过不去河,不知耽误多少天。‘’临走前外爷把舅舅用塑料布裹住捆紧固定在车上,套上黑犍一切准备就绪一人驾驶板车,一人在前面拉牛,已年过半百外爷忘记了年龄,驾着车一路小跑,累了两人换一换,饿了肯口干粮,喝点水继续赶路。草鞋都穿破了几双。于第二天中午赶到柏营河,河面波浪翻滚,水下烂石纵横交错,【当时公路还在河里大约有一里多】看着翻滚河面,确实让人心怯,他凭着一定把舅舅安全送回家的信念。他对黄开明说;我驾车,你在前面拉牛,记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千万不能松手。’‘黄开明觉得他年纪大,坚持要自己驾车,外爷坚定的说;不要争了,时间不等人,再耽误下去想过去都难。’‘按原计划开始过河了,河水已齐腰深,他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稳。一步一步艰难的往前走着,刚走到河中间,河水越来越深,不料,外爷踩住一圆石头滑倒了。水的浮力和冲击力立刻使车子漂了起来,人和车直往下漂了两丈多远,情况十分危急,也许上天睁眼了,正在危急时刻,车子被一大石头挡住,外爷死死抓住车把,赶紧站起,大声吆喝道;黑犍,哒,哒;黑犍,哒,哒。黄开明在前面咬紧牙关奋力拉牛,幸好黑犍身体重,力气大,它善解人意,使劲向岸边走去,人和牛齐心协力终于闯过了难关。疲惫和饥饿折磨着他们,大雨仍下个不停,为了尽快回家他们风雨兼程,历经艰苦,终于在第二天晚上回到了家。等他把舅舅安置好,累得已站不住了。
对家人负责,对邻里他热心帮助。农村实行土地生产责任制后,有的年轻人担心没掌握农事,会影响收成便找外爷请教。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秧芽儿,什么时候种麦子、他就告诉年轻人:傻人不叫能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菊花开,大种麦。年轻人又问;‘那我们不知道今年雨水多不多怎么办/‘立夏不下,高挂犁耙。云朝南,雨满田。‘’还有如果插秧推迟到夏至,要记住;‘’夏至不插秧,插秧大把夯。‘’年轻人连声说;‘’你真是;农业方面的百事通啊。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却尝了三分。‘’已到晚年的他本应该享享福但仍然勤劳,干不了重活,但他四处薅草,拉树叶,搞副收等。自己养猪尽可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在他的心中只有奉献,不懂索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是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他不从犹豫的帮助别人。所以,他虽然去世十多年了,邻居们仍然常常提起他的好。一位嫁到白竹沟的姑娘常常对人说我外爷是好人,会做人。
我原创作品公众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