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情绪:不是靠21天的习惯形成,而是靠认知的改变
文/桐阳妈
今天做饭的时候,二女儿和爷爷玩一个旋转弹簧。在厨房听到孩子大声哭,我急忙跑过去。
我:宝贝,发生什么事了?
二女儿:弹簧碰到嘴上了。
我:碰疼了吧,妈妈给吹吹。
二女儿:妈妈太疼了。
我:怎么碰到的?
二女儿:这个弹簧转转的时候,一下子碰到嘴巴了。
我:爷爷不是故意碰的对不对?
二女儿:是,爷爷不小心,太疼了。
嘴上碰了一个大包,也肿了。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妈妈看见我疼的感受。当我理解了女儿,她停止哭,只是喊太疼了。
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在家里很少发脾气,也很少大惊小怪。发生什么事,责怪没有用,怎样解决问题才是我要做的。
我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要照顾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别忘了,老人还有感受呢。
站在爷爷的角度去理解:爷爷也没想到会碰到孩子,看到孩子被碰,他也很难过。
爷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幸亏孩子反应快,没造成重伤,否则会把嘴碰歪,孩子太小,下次可不能那样玩了。
什么也不用说,爷爷也会心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大女儿昨天晚上感冒了:妈妈我好难受,鼻子一会不通气,一会又流鼻涕。
我:妈妈看到你感冒,也很心疼,妈妈能帮你做什么?
大女儿:妈妈好难受。
我:明天不用上幼儿园了,在家休息一天吧。
大女儿:好,妈妈晚上陪着我。
夜里孩子流鼻涕难受,一直拿了一个手帕在擦。我能做的,只是在边上陪伴。
早上一起床,大女儿提醒:妈妈记得和老师请假。
我在群里实行过3期21天的情绪管理。有些父母进步特别大,自己收获了幸福,对家人也有爱的能力。有些父母活动结束,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抱怨指责,发脾气,生活依然痛苦不堪。
为什么大家同时参加相同的活动,而差异很大?真的是习惯没养成吗?
我也是普通人,为什么遇到事情能够给自己叫暂停,不把情绪让别人承担?我不断反思自己成长过程。最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习惯问题,而是我的认知推动行动。
结婚之前,比较独立,我自己一个人过,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在经济消费方面,我从来不会让欲望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过度消费。
先和自己结婚,把自己想清楚了,我没想过自己的幸福让老公去承担,我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自己有能力获取幸福。结婚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生活,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以这样的心态走入婚姻,反倒获取了老公的关心和疼爱。
同学问我:“你学心理学,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都让你看透了。”
我学心理学只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成长,不是用来分析别人。心理学也不是读心术,而是借心理学这门工具,来了解自己的不足,看见自己的需求,承认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需求。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把精力浪费在内耗上。
走入婚姻,不是为了获得老公的认可,来获取尊重;带俩娃,不是让自己成为委屈的妈妈,成为牺牲者。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不是嫌弃烦躁,成为怨妇。
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为家庭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我不想让鸡毛蒜皮的生活,把一切都消磨殆尽。
对老公有爱和欣赏,对缺点也包容接纳。原来不是习惯让生活变的简单,而是在认知上,追求幸福温暖,自然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实行下去。
这样的结果,老公也做到了情绪平和,有话好好说,所以我们共同给孩子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习惯的形成只是一种强迫,勉强自己,控制自己就会委屈,心中有委屈,一定不会幸福,一个内心不幸福的人,给家庭能带来幸福吗?
仔细考虑一下:孩子的需求并不多,只需父母情绪平和,高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