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读书
最近很少写读书的话题了。其实一直在读,只是,我一贯读书没主题不系统。一些时下流行的书我会读,一些流传于世很多年的书我也读。前者读的速度会很快,几个小时就可翻过一遍,而后者,往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算看过一遍。
比如,这本《周作人散文》(鉴赏版)。
周作人是何人,不用我多做介绍。家里上小学的妞儿也知道他跟另一位如雷贯耳的名字的关系。只是,真正了解其作品的人,想来不会太多。《周作人散文》(鉴赏版)应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其文的小窗口。
这本书是我第二次读了。再次翻开,内容陌生得好似从未接触过。只是,偶尔文中的标注,提醒我曾经和它的一面之缘。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因为我读书太少。
首先,文中有大量生字,这是第一道障碍。读周作人那个年代作家的文章,特别是散文,由于他们古文功底扎实,文中会大量引用古文经典,生僻字随处可见。据说在今年的语文高考过程中,江苏一位考生用古文写的作文,不仅难倒了阅卷老师,连古文专家也遇到大量生字。可知,古文用字和今人有极大的不同。现今一名喜欢古文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就难倒一众高人,何况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各种野史地方文献的大师,其随意的引用便足以难倒我这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了。
所以,每遇到生字词,必要查找一番。查到了,标音释义都记录下来。仅此过程就要用不少时间。然后整个句子甚至整个段落都要重读一遍,因为在查字词的过程中,也许前后语义已经无法连贯了。只好重新来过。更令我无奈的是,这些查过的生字词,下次遇到了可能仍然是个陌生脸,还要再查一遍——谁让自己读书少呢。
其次,即使一段文字,没有了生僻字的阅读障碍,可却不一定懂得它的意思。朦朦胧胧感觉知道了点,可放在全文里看,又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所以一篇不长的文章,有时需要翻来覆去地读。真的讳莫如深的,就直接跳过吧。我想,在第一次读本书时,我肯定跳过不少篇章。
由于《周作人散文》(鉴赏版)是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各种题材的散文,有类似于自己的生平或者经历的,如《娱园》《若子的病》等,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理解的,阅读体验也比较愉悦。还有一些介绍风物的,如《立春之前》《向日葵的神话》等,也不晦涩,一些段落还非常优美。但一些偏议论性质的,如《论万民伞》《伟大的捕风》,即便多读几遍,仍不敢说完全明白。这种状况,读书的速度真快不了。
第三,那个年代的大家,都学贯中西。不仅中国古文各家学派,随便一本都可以倒背如流。还留过洋,对西方的风土文学艺术,也是顺手拈来。通常一篇文章里,古今中外各种经典掌故,令人眼花缭乱。
在《谈食人》一文中,说到历史上“啖人”之事,周作人在文中的逻辑是这样的:为了印证新近买的两本《谈史奇志》之一的序言,翻找了《旧唐书》中的相关记录,认为其很像《世说新语》中的材料,又据此联系到《颜氏家训》中的一句话。后找到《北齐书》中某段来解释《颜氏家训》。由以上材料,联想到《文海披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玉芝堂谈荟》中一段国外的典故也相似。在此已经由中而外了。又举例《鸡肋篇》,说明食人的原因。为了说明食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情况,引用维斯透玛克(文中名)的《道德观念之起源与发达》中的相关文字。仅仅写下这些涉及到的书名,我已经有点晕了。
《周作人散文》(鉴赏版)的最后,编辑总结了读周作人先生散文的感受。第一个感觉是淡,第二层味道是干涩,第三层会品到甜味,第四层是苦味。并就每个特点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坦白讲,我不敢说读完全书后是否有这些感觉。因为,还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引文的意思还不明白,所以,有的文章还不能正确理解。那么,这些味道当然就不能仔细品味了。要品,还需慢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