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越读》模块1第7讲作业
#漫薇手迹[超话]##深越读#
L7 Day7+5组+145号+李皖苏
1.今天学习了@付萌薇 《深越读》模块3第7讲
2.今日作业:找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或者任意一句话,用五星笔记法,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一书里说道:“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一次连麦直播分享中,听到小伙伴比如爱分享的,萌薇老师推荐的书籍,都是某个知识点的源头,比如《异类》是作者读了《刻意练习》之后出的书,所以,我们要先看《刻意练习》这本书,找到一个知识点的源头。
于是我翻开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一书,看看作者对自己的五星笔记法是如何解释的。
✳️今天我拆解的是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里写的一段话:“
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能明白,从出生开始,所有人都不断习得各种技能,不断积累,只不过很多人在20岁以后就停止了学习,所以没有机会在自己的未来体会到复利效应。
然而,少数人在20岁以后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们不仅是终身学习者,甚至像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变成的那样,还是“终身成长者”——只有成长了,才说明把“学到”的东西做到了,只是学有什么用?
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跨过那个拐点(或称“里程碑”),然后“扬长而去”。这是复利效应的威力,适用于任何终身成长者,跟长相没关系,跟基因没关系,跟家族遗产也没关系。
从这一点来看,复利效应貌似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公平的效应。”
️✳️预判核心内容:这段话在谈什么问题?
1.感觉自己学习了,没什么变化,很焦虑怎么办?
2.对未来没有信心怎么办?
3.在“逆境”中如何实现跃迁?
️✳️记录讲解逻辑:这段话解决问题的逻辑是什么?
让我们明白有些人格外自信,非常淡定,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复利曲线”。
通过“复利曲线”就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的焦虑、自卑和迷茫。
️✔️关于焦虑
如果我们用了正确的方法,还是没什么进步,很可能我们还在复利曲线前期的缓坡阶段,所以进步不会那么明显。
所以,我们依然要保持热情和行动,继续前行,向拐点靠去。就像萌薇老师说的:“慢慢来,比较快。”
✔️关于自信
“复利曲线”告诉我们,只要稳定地,持续地输入和输出,总有一天,我们会跨过那个拐点,然后飞奔而去。
所以,我们对未来要有120%的信心和笃定。
✔️关于逆境
通过“复利曲线”,我们知道,在逆境中我们依然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比如萌薇老师说的,越是在逆境中,越是要好好修心。
️记下疑问、启发:这段话给了我什么启发或疑问?
复利曲线,让我联想到了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里提到的复利效应。他提到了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这让我开始思考,哪些事情可以互相积极影响呢?比如我们的输入和输出,并把输出及时分享出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进行输入,这便有利于对外的输出和分享。
对外的输出和分享,就是掏空自己的一个过程,这种行为,又倒逼着自己去输入。这就进入了A影响B,B影响A的良性循环。
复利效应的应用范围,还适用于人脉、理财等。但是问题来了,是先理财还是先投资自己呢?我想到了郑渊洁、李笑来和成甲,三位老师在书里说的三段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请各位记住,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钱生钱不如才生财。”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里说道:“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到底有多难?很难很难。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零成本的可增值资产——你也有!每个人都有!那是什么呢?是你自己。
你自己就是你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长期保持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
✅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里说道:“你把1万元钱投入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的年化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不过1000元。
这个账不好算吗?什么时候你才应该把钱投资到理财产品上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这些钱才是应该拿去理财投资的,这才是真正地理解了复利模型。”
这三段话,都在告诉我们自我的投资,是要先行考虑的,对自我学习的投入,也是让复利曲线效应最大化的投资。
✳️️提炼思维模型:这段话的做法,我可以提炼出什么有效策略(思维模型)?
当内心存在着自卑、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请看看“复利曲线”这张表。李笑来的这段话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对未来有120%的笃定和信心,因为“复利曲线”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变成具体行动:我如何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进行个人学习的投资。所以,自己在近几年内,还是会先在绘画和个人学习上进行投资。
在个人学习方面,采用萌薇老师的“深阅读”方法,一本书,多温习,一门课程多听几遍,思考可以践行的点,行动起来。这就是成甲老师说的,复利效应本质中的事件A和事件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