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术中国传统文化读书

中國家谱收藏面面观

2017-08-17  本文已影响169人  柳志儒

柳哲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家谱的收藏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起起伏伏、冷热不一的状态。解放初期,幸亏一些有识之士,如郑振铎等人,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使家谱文化得以承传。目前,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西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就收藏了不少中国家谱。据了解,现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也在倡议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

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近年来随着家谱收藏热日渐升温,家谱资源明显短缺,价格也随之攀升。

在20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家谱的意义和市场价值的人,寥寥无几。只要愿意出钱投资,购买一卷家谱,只需五十、一百元;花上千把元,整套家谱,就可成为囊中之物。

我认为,收藏名人家谱以及名人编修的家谱,市场增值空间较大。一般而言,应根据家谱的版本早晚、品相好坏、存量多寡、内容优次、名家题词有无等因素,来衡量判定其市场价值。最近几年,中国家谱热,风靡全球。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先后发起创办了不少家谱公司、家谱网站与家谱社团,从事家谱文化研究与市场开发。其中中国家谱网(寻根网)、美国某公司创办的家谱网等,皆因各自为政,或水土不服,或管理不善,而自生自灭。如今缺乏一个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全国性的家谱学术平台与综合门户网站。

如今,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家谱收藏正逐渐升温。不少家谱学者和寻根者,开始收藏现代印刷版的家谱和数字光盘家谱,也同样具有收藏、研究与寻根问祖的指导价值。

我研究柳氏家谱与姓氏文化已20余年。在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查阅家谱,数以千计,给我研究家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近代史学大家柳诒徵、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家族的《京江柳氏宗谱》(光绪十七年版本),从家谱上得知柳永墓、柳永后裔在江苏镇江的历史事实;还有乾隆年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册)和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编修的《虞邑西乡吕氏宗谱》(10卷),载有吕洞宾家族的完整谱系。我还发现了《余姚大施巷施氏宗谱》(施久义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思堂木活字本),从家谱可知孔子嫡母施耀英,其侄子施之常为孔子弟子,而且可知历史上确有西施其人,据该家谱记载,鲁国大夫施策(第十世)的孙子施景‘徙居诸暨苎罗,生女西施’。

我发现的还有失传的乾隆年间始修的毛泽东《韶山毛氏族谱》(卷三)以及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编修的《韶山毛氏鉴公房谱》;周作人珍藏的《越城周氏支谱》(清光绪三年,宁寿堂木活字本);清朝与民国版本的《展氏族谱》。金华《童氏宗谱》中的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家宝”手迹、抗金名将宗泽的手迹等,诸如此类的发现,举不胜举。

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家谱,数以万计,目前被研究、利用的,估计百不一见。这需要爱好传统文化的家谱专家与寻根爱好者继续去努力,更需要有关大学院系与国家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与各个姓氏宗亲会进行合作,将家谱收藏到研究利用方面转化。相信家谱文化,一定能为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家谱从古代秘而不宣,到如今开放性研究与利用,相信一定会掀起一股家谱编修、收藏与研究的热潮,造福人类,泽被后世。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为了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我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推广姓氏文化,受到家谱爱好者的广泛欢迎!愿更多的人,来关心与支持家谱研究与收藏,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更是蔚然成风。逢年过节,人们不远万里,返乡祭祖,族亲团聚。进祠堂,颂家训,缅祖先,诫子孙。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训文化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二 名人家训 各有千秋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不胜枚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北宋铁面无私黑脸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北宋名相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闻名于世,他的家训《家训百字铭》,堪称家训精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南宋大儒朱熹的《朱子家训》,仅仅317个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立意高深,可谓家国同训。

清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统帅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这与他注重家教不无关联。他主张: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尤其“慎独”,被其后人推崇。“慎”是谨慎,“独”是单独,也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做到严以律己,洁身自好。

历史上,还有韩愈、柳宗元、柳玭、司马光、苏轼、袁采、林则徐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也别具一格。

三 恪守家训 传承家风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是这个家族经过数十代甚至上百代传承发展而形成的。纵观历史,一个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家族,都会兴旺发达,经久不衰。归根结底是这个家族世世代代恪守家训,传承祖先留下来的良好家风。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贪腐成风;铺张浪费,纸醉金迷;世界动荡,贫富不均。人生境界与心灵层次,亟待提高;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

习主席执政以来,提出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复兴的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精髓所在。它告诉国人,首先要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只有很好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家庭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势在必行。

现代家风的传承,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建设新型家风,既要守护传统美德,又要适当吸取现代成分,如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进取精神、人生价值等。还应该站在现代文明的发展高度,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层面上谈家风;要融入现代精神,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成分,提倡发展与创新。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地学习家训,传承家风,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坚守住自己的精神道德高地,以实际行动,诠释老祖宗留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计个人得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的做人民的公仆,禁得住诱惑,守得住本色,面对困难,苦中作乐,以拳拳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内就会“清风”劲吹。

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平民百姓,也要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中华家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定会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家训文化与八德家风(漫谈中华家训文化)

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训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通过家训,抚今追昔,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迹,力透纸背,遗留于故纸堆中斑驳的墨香里。名人家训,各具千秋,周公家训、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唐太宗《帝范》、柳玭叙训、司马光《家范》、朱子家训等等,流传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家训文化  源远流长

何谓家训?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修齐治平,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说完孔孟的家训,在这里还特别介绍一下被孔孟推崇的百世之师、圣之和者、儒学先驱柳下惠10世孙展瑞所撰写的《家范》,可谓是我国先秦时期保留至今的先秦时期家训,掩藏于世代相传二千余年的《展氏族谱》中,世所罕见,弥足珍贵。家谱乃传家之宝,往往秘而不宣,“藏在深闺人未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家范》一书时,也未及收录,以致湮没无闻。《展氏族谱》《世系》有一段记载如下:

“瑞,字伏图,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邃矣渊源。三黜不去,闺门可质。岑鼎明信,登对岩岩。书以三筴,当途钦仰。受命却师,邻封服言。蔽贤窃位,孔氏所讥。三公不易,孟氏特阐。风师百世,箕裘谁嗣。子子孙孙,宜潜玩焉。’”

展瑞撰著的《家范》,言简意赅,虽然短短80字,却把先祖柳下惠的高风亮节,高度概括表达出来。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称贤,孟子尊圣,德隆道尊,万世师表。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礼,坚持修身养性。突破世俗,关爱他人;士师任上,执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鸟,以民为本;反对逾矩,以顺训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词却敌,消弭战火;从爱出发,以仁止战;创立私学,教化子弟;著书立说,影响后世……

《家范》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家风、家训以及柳下惠,相信不无裨益,对于《全先秦文》的辑录出版,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总而言之,古老的家训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容不外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耻廉,敬谦善德和,悌学真贞美等方面的训诫教诲。

八德家风  垂范后世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多子女大家庭中的 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 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 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 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 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的思想内涵深刻,社会教化的现实意义重大。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放在八德首位,是有深意的!孔子在《孝经》中如此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用白话文翻译这段话,意思是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说孝道,是乃天经地义。他还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孔子把孝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孝悌之道,如果做到极致,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显扬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

孔子对于孝道,可谓推崇备至。孝道,是做好一切的基础与根本,八德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孝道,可以推及一切,做好一切。做好孝道,另外七德,也就自然容易做好。

关于八德中的“廉”,古代家训,多有提及。北宋大清官包拯应该是廉洁的典范,他不独对自己要求严格,丝毫不贪不占,要求子孙也是如此。在成千上万家谱中,著名姓氏文化专家柳哲先生发现一套清道光年间的《包氏宗谱》,刊有包拯的手书家训,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现把它抄录在这里,与读者分享!一是字少,只有37字;二是包拯手书家训,字如其人,颇为罕见;三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包拯家训对于包氏子孙适用,对于今人仍有警示作用!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削谱”、“革族”,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惩治手段。包拯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戒后人。如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教化子孙!

众所周知,岳飞是我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典范,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教子爱国,传为佳话。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亲自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顶尖级企业家、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该家谱光绪17年曾刊行过一次,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套。根据家谱记载,柳传志乃北宋大词人柳永的嫡系后裔。家谱收入了《河东柳氏族训》、《柳玭叙训》、《来止公宗训十条》、《楷人公宗诫十六条》等。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十、积德行。《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其中《来止公宗训十条》的第一条就是“忠于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国爱党,可以用来解释“八德”之中的“忠德”,对于今天为国效忠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与广大的公务员,恐怕仍有现实意义。《京江柳氏宗谱》“忠于君”这条家训是这样写的:“古之为臣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盖士既委贽为臣,则此身非亲之身,而为君之身矣。虽职有大小,事有难易,皆当随分自尽,若稍留一未尽之隐,君即不我责,我将何以对君,昔人有言曰:‘居官之法,唯有清慎勤,所以教忠也’。凡我族人,有事君之责者,尚其勖诸。”古代皇帝君主,乃一国之主。忠于君,即忠于国。要做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而且指出为官之道在于“清、慎、勤”三字,恐怕对于今天的从政者,仍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从而也联想到京江柳氏后人柳谷书、柳传志、柳林、柳青、柳甄祖孙三代,他们人品端正,为人谦逊,爱国敬业,事业有为,既是柳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国家之荣光。想必柳传志的家族,在有着严格家教家风传承的大家庭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才能做到心清身清,心正路正,积德行善,忠君爱国,故而人才辈出,光耀千秋!这当中,族训、宗训、宗诫,有着教育子弟,教化子孙的作用!柳传志柳氏家族的辉煌,显然与柳氏家族的家教家风有关。一个家族的家谱及其家训,对于教育后代是多么的重要!

鉴古知今  继往开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来理解,孔子对于忠信仁义,极为重视。他在《孔子家语》“儒行解”一节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对于今人理解八德,想必是有帮助的。孔子说:“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多文以为富”,不失为金玉良言!这几句话,大体意思是说: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是视忠信为至宝;不求田产的多少,而是以仁义为土地;不求家财万贯,以提升道德修养,追求心灵富足为追求!

孔子不以金玉为宝,以“忠信为宝”,堪称修齐治平之良方!但今天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够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呢?身价数十亿的“土豪”,逢人炫耀,他的别墅,如何豪华富丽,如何金碧辉煌,如何富可敌国!大门拉手,厨房厨具,镶金镀银,更有甚者,卫生间的浴缸、坐便器,都是千足金,奢靡如此,堪与帝王相媲美,然而最令其闹心的却是子不孝,孙不贤!此等“土豪”,悲哉也夫!

如今的贪官,接二连三,成群结队落马!他们贪恋于权位,痴迷于财色,利令智昏,财迷心窍,最后落得一场空!身陷囹圄,辱没家风,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如果他们能够恪守忠信仁义,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中国共产党!如果他们能够听进去孔老夫子的金玉良言,何尝会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

如今市井小民,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家庭支离破碎,父母不仁不义,儿女不忠不孝,挣钱不择手段,做人不讲诚信,结婚讲究排场,生活奢靡腐烂……如果学一学孔夫子,做到忠信仁义,父母树立榜样,儿女自然效仿!忠信以为宝,仁义为土地,多文以为富,安居乐业,福寿安康!

古训说得好,“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不求金玉贵,但求子孙贤,恪守祖训,传承家风,弘扬祖德,振兴家族,和谐社会。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融在血液里的气质,浸入骨髓中的品格,立身行事的准则,家族的宝贵财富,社会和谐的根基。良好家风的传承,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有了精神有了魂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激励着后裔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沧桑磨难,依然历久弥新、亘古长青的源动力之所在。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在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

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体现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家国”文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传承,不妨从看家谱、学家训入手,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都要积极推动民间修家谱、学家训、传家风的家族活动。弘扬家族文化,继承先祖美德,以家训、家规、家诫约束自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协和万邦,天下一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盛世修谱,家族振兴,家风传承,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有国才有家,国富则民强,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作者系谱牒学者,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  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身份证号:33071919700420557X

用户名:柳哲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灵通卡号:6212260200018356564

我的寻根之旅(寻根问祖传家风、我是家谱迷)

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谱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姓氏家谱,各具千秋,研究家谱,其乐无穷。通过家谱,抚今追昔,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迹,力透纸背,遗留于故纸堆中斑驳的墨香里。我是一位“家谱迷”,出生在浙江兰溪,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普通的柳氏家谱,让我了解了身世,迷上了家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家之谱,到百家姓氏,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虽然道路坎坷,但我无怨无悔!

对家谱的迷恋,源于儿时。上小学时,老师评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次听到家谱这个名词。从有学问的大伯那里打听后,才知道什么是家谱。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怎能读懂家谱?望着残缺不全的家谱,我只有摇头叹息。

高中毕业后,我得到一套17卷的完整《蜀山柳氏宗谱》,终于领略了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大喜过望,自己竟然还是“坐怀不乱”的和圣柳下惠后裔,元代大儒柳贯是我的21世祖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寻根问祖的志向,也由此而定。

当时村中的人对祖先知之甚少。没有人知道先祖柳贯墓地的具体位置。我手捧家谱,爬上荆山,荒山野岭中,依稀可见的小坟包前,我痛哭失声,发愿重修先祖墓园。

在我的倡议下,1992年12月2日,家乡成功举办了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并先后重修了墓园,建造了纪念馆,《柳贯诗文集》《蜀山柳氏宗谱》也相继问世。

先祖柳贯曾在京城为官多年,先后担任国子助教、博士、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等职。循先祖之足迹,1996年3月,我只身来到北大旁听。

游学期间,我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撰写了数万字的长文《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发表于互联网,得到海内外柳氏宗亲的响应与支持。血脉相连,心灵相通,一家亲的和谐气氛,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从研究一家之谱,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了解家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我历尽艰辛,排除万难,追根溯源,研究家谱,一猛子扎进去,就是二十余年。从我的出生地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氏发祥地河东(今山西永济),与柳氏鼻祖柳下惠有渊源的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与卒葬地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江苏吴江等地,无不留下我的足迹。2004年元旦,我第一次在山西永济虞乡发现千年“柳门空石”时,情不自已,痛哭流涕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如昨。

为了研究家谱,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到图书馆,查阅家谱,到小山村,调查寻访。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我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里,早出晚归,泡在国家图书馆,抄写《京江柳氏宗谱》;为了寻找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辗转数千里,在江西玉山的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他儿女梦寐以求的家谱……

为了弘扬柳氏文化,我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指导各地柳氏家谱的编撰,出版了《柳氏名门》等著作,正在筹划编撰《华夏柳氏通谱》,并在京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致力于中国家谱复兴事业!

(作者系谱牒学者,现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身份证号:33071919700420557X

用户名:柳哲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灵通卡号:6212260200018356564

我的寻根之旅

柳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家谱文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岁月的打磨至今仍熠熠生辉。姓氏家谱,各具千秋,研究家谱,其乐无穷。通过家谱,抚今追昔,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生平事迹,力透纸背,遗留于故纸堆中斑驳的墨香里。我是一位“家谱迷”,出生在浙江兰溪,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普通的柳氏家谱,让我了解了身世,迷上了家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家之谱,到百家姓氏,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虽然道路坎坷,但我无怨无悔!

发现身世  痴迷家谱

1970年,我出生在浙江兰溪的一个农民家庭。柳姓是大姓,我们村就有三四千人。父母识字不多,两个伯父却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经常听他们说起一位名叫柳贯的祖宗“柳待制”,如何的才高八斗,如何的多才多艺,如何死后被赐葬金头……先祖“柳待制”,在我心目中,既神秘,又高大,对于他,谜一样的人物,我心中充满了崇拜。

1989年高中毕业后,我赋闲在家,开始通过村里文化人,寻找自己的家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套17卷本的民国《蜀山柳氏宗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柳贯之死”的传说,根本是子虚乌有。

高中毕业后,经常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寻找家谱。 家谱是传家之宝,一般不轻易示人。我就找亲戚、托关系,一般都会如愿。由于家族存在矛盾,有的人不让看家谱,我只好隐姓埋名,说自己是外姓人,戒备消除,一睹为快。

就这样,在残缺不全的家谱中,我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和柳氏家族的渊源。浙江兰溪这一支柳氏是宋朝时迁来的。当年,先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时任参议大夫的柳铸不满秦桧卖国,辞官隐居于现在的兰溪一带,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柳铸的六世孙柳金,曾中右科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儒林四杰"之一,他是我的21世祖。

彰显家风  垂范后世

从家谱中得知,柳氏鼻祖柳下惠, 本姓展,名获,字禽,出生于公元前720年,是鲁孝公的后裔。"柳下"是他的封邑,"惠"是他的谥号,后人尊称柳下惠。根据柳氏家谱和历史上的记载,柳下惠的后代有两支,一支姓展,一支姓柳。柳姓从祖籍山东兖州,辗转迁居到河南濮阳、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等地。河东柳氏是名门望族,在唐朝时与著名的裴姓齐名,有“裴柳”之称。

一般人,只知道柳下惠道德高尚,坐怀不乱,其实柳下惠诚实守信,秉公执法,主张和平,还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退居柳下后,创办私学,招收弟子,授业解惑。据记载,90岁时,上门求教的学生,还不下百余人。孔子称贤,孟子尊圣,“百世之师”,千古“和圣”。

柳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立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人处逆境,坚韧不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柳下惠直道事人,柳庄社稷为重,柳世隆一经传家,柳浑不治产业,柳宗元文以载道,柳公权心正笔正,柳玭清廉勤谨,柳开复兴古道,柳永人清词清,柳贯主善为师,柳英清官第一等先祖遗风。柳下传人有柳斌、柳斌杰、柳传志等社会精英,足以光大门楣,告慰先祖。

河东世泽启千年,笔谏家声传万古! 文学家柳宗元和书法家柳公权,可谓是柳氏家族之翘楚。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出身官宦家庭,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著有《柳河东集》。柳公权,陕西铜川人,书法遒劲有力、结构严谨,自成一体。

柳氏家族,光耀千秋!知道这一切后,我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的家谱的辈分:瑞、喜、全、成、克、遵、祖、训,谱名遵喜。为了学习、继承先祖柳贯的道德文章,曾一度自作主张改名为"贯天(冠天)",意为“一飞冲天”,后来慕道先贤,又改名为“柳哲",沿用至今。现在想来,当年实在有些好高骛远,但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后代确实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如今,我给儿子取名“祖和”。"祖"是在家谱中的字辈,"和"字则取自先祖柳下惠的尊号"和圣",希望把柳氏祖先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游学北大  倡导联谊

研究家谱过程中,深感学力不足,提高学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1996年3月14日,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怀揣家中的全部积蓄3000元钱,27岁的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家乡前辈、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的帮助下,我顺利住进了北大的宿舍。要进修,拿文凭,花钱不少,不得已只好放弃。于是,我选择了旁听,花80元钱办了一门课程的旁听证,开始了北大的游学生涯。半工半读,搬过砖头,抄过信封,做过校对,自由撰过稿……不论遭受多大的磨难,我都没有放弃过。

在北大,查阅名人录,每每见到柳姓名人,感到格外亲切。我常想,能不能把这柳家人联合起来,一起弘扬柳氏文化。于是, 我撰写了一篇数万字的寻根文章《梦里时时问故乡——我的寻根问柳梦》,发表于互联网,影响颇大。1996年6月6日,我在北大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倡导柳氏联谊,振兴柳氏家族。

血脉相连,心灵相通,一家亲的和谐气氛,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从研究一家之谱,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人,了解家族文化,学习家训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网络流行后,我开通了个人博客,创办了天下柳家人网站,每天都会收到全国各地柳氏宗亲发来的邮件,咨询各类家族问题。我还准备把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家谱整理起来,计划编纂一部《华夏柳氏通谱》,传之后世,泽被子孙。

搜集家谱  历尽艰辛

有一年,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柳宗元的后裔。我不敢确定,就让他们寄些证明资料来。不久,收到了《昆仑柳氏家谱》的部分复印件,记载着他们是柳宗元堂弟柳宗一的后代。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宗一曾镇守过广西昆仑关,后代就定居于此。我马上意识到这本家谱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正巧对方也邀请我去当地考察。2007年8月,辗转几天,我来到广西,见到了整套家谱,对方还送给我一套复印件供我研究。这是我得到的比较完整、可信的关于柳宗元后裔的家谱。

2007年下半年,新疆乌鲁木齐当地报纸报道,发现了柳宗元后裔家谱《泾川柳氏宗谱》。我打电话到那家报社,通过记者得到了联系方式。意想不到的是,我以前和他的女儿竟然有过联系。

他家本是安徽泾县人,解放后到新疆工作,把这本清嘉庆年间修订的家谱带了过去。我提出希望复印收藏,1个月后,终于得到了从新疆寄来的家谱复印件。

经过研究,我发现这本家谱和安徽岳西的《河东柳氏宗谱》属于同一源流,是一份珍贵的家谱资料。该家谱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柳永等先祖遗像,有柳宗元、柳玭、柳开等柳氏名人所写的序文,还有柳氏家训等,弥足珍贵。

为了寻找家谱,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资金紧缺,睡大通铺,啃干馒头,省下钱来,复印家谱资料。图书馆,查阅家谱,一坐就是一天。小山村,调查寻访,翻山越岭,磨破了几双鞋子。为了研究柳传志的家谱,差不多半个月时间,早出晚归,泡在国家图书馆,坐公交车,来回就要三四个小时。后来还坐火车去柳传志老家镇江实地调查;为了找到著名画家柳子谷的家谱,辗转数千里,在江西玉山的穷乡僻壤里,终于找到了他儿女梦寐以求的老家谱……

追慕先祖  寻根问柳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先祖柳贯诗句,一直萦绕耳边。河东寻根,一直是我的梦想。机缘巧合,2004年,终于来到河东柳氏故里永济。"柳门空石"前,与先祖气脉相通的那一刹那,禁不住痛哭流涕!当时,发愿一定要修复柳氏遗迹,无愧于祖先。

据记载,“柳门空石”置于柳宗元祖居正门。石高四尺许,无雕琢之痕,纹成自然,玲珑苍古。当年破四旧时,石头曾被打裂,埋入泥土中,所幸未被损毁。它是河东柳氏祖居留下的唯一遗物。后来,我给当地政府写信,建议开发柳氏文化,建造柳园、柳宗元纪念馆、柳宗元广场等设施。没想到我的建议被采纳。永济,有了柳宗元,才有了魂魄。这块见证了柳氏家族辉煌历史的"柳门空石",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山西沁水县柳氏民居,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柳宗元同祖同宗的后裔世代居住之地,这给进一步研究柳宗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曾协助当地,举办华夏柳氏恳亲大会暨柳宗元文化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陕西耀州, 面对荒凉,先祖柳公绰、柳公权墓,三拜九叩,继而到柳宗元归葬地西安少陵原故址,秋风萧瑟,荒草萋萋,令人感伤。伤心之余,取道陕西蓝田,据地方志与家谱记载,这里是柳公权真正的墓地。晚年他曾在此养老,卒葬于此,后裔也聚居于此。

追根溯源,矢志不移,一猛子扎进去,就是二十余年。从我的出生地浙江金华,一直寻根到柳氏发祥地河东,柳下惠有渊源的河南濮阳、山东兖州和泰安等地。柳宗元的出生地与归葬地西安,柳公权的故里陕西铜川耀县,柳永的卒葬地与后裔聚居地江苏镇江,柳亚子故里江苏吴江等地,可谓是神州大地,无不留下了我的足迹。

不辱祖先  发扬光大

一路走来,秉承祖训,不辱祖先,弘扬柳氏文化,不遗余力!高中毕业后,举办了纪念活动,发起修葺了柳贯墓,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编纂重修了《蜀山柳氏宗谱》,建立了柳贯纪念馆。

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柳下惠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并重修了河南濮阳柳下惠墓等,出版了《柳氏名门》等著作,指导各地编修家谱,《华夏柳氏通谱》也正在筹划编纂中。我也先后被聘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顾问等职。

为了研究、宣传乡贤、两岸密使曹聚仁,成立了曹聚仁资料研究中心,采访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周总理对曹聚仁盖棺论定“爱国人士”,得以公布于众。重修了故居,举办了纪念会。游学北大,为了帮助更多的没有条件却又想求学深造的人群,京城游学堂应运而生。

2009年,从北大移居香山,创办了香山文化部落。文人墨客沙龙聚会,寻找人生的归属,发掘历史的文化瑰宝,参与纪念大慈善家熊希龄的相关纪念活动,为文物保护鼓与呼。

2005年7月16日,由我执笔,与家谱同道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近年来,发起创办了中华姓氏大讲堂、世界姓氏文化促进会,搭建姓氏交流平台,弘扬姓氏文化,服务百家姓氏。呼吁修复了明代大文学家宋濂祠堂、香山国民党一大代表祁耿寰烈士墓等文物古迹,并发现了北师大老校长毛邦伟墓,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父亲吴竹似墓,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北法海寺大震超地禅师寿藏等。

习近平主席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只有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 才能社会和谐,国富民强。“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个个传家风”,让“家国”文化深入人心,携手有识之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