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不坚持,方法再好也没用
01 我的学习经历与方法
上学时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学不好,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方法。”老师教书是授之以渔,是传授方法,方法甚至被奉为圭臬,这便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找到对的方法,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一直以来,我都试图找到一种最科学、完美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曾在学习生涯中用到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名字有的是有专业命名的,有的仅是我自身学习中的小策略:
-
四轮学习法
这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学习方法,虽然后期受到诟病,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学校教学一直以来使用的方法,这也是它被诟病的原因。第一轮:预习,查出障碍;第二轮:听课,破除障碍;第三轮:复习,扫除障碍;第四轮:作业;学会应用。如此简单保守的学习方法现在依旧是教学的主流方法。 -
夜间作息学习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背了很多年,深深影响了我们。那时候我也严格按照这样的作息方式来学习,直到高中后,一位很有想法的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清早学习,你们可以用一段时间去尝试,找到自己注意力最集中、记忆力最高效的时间段。”我突然被警醒,按照这位老师的方法,我发现夜间11点半至凌晨2点左右我的学习效率最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熬夜学习,当然这样虽然成绩有所提升,但是白天上课总是没有精神,常常挨老师批评。 -
默读记忆法
学习生涯每天都有早读,同学们大声朗读背诵,甚至有的老师会认为,没有大声读书的学生一定没有好好学习,“早读早读就是要读出来”。可我发现我这并不适合自己,因为我总是专注于声音本身,早读的时候我会仔细听别人读书的声音,沉醉于在一片混乱的读书声中分辨出某个同学的声音或自己的声音。所以我的早读总是没有效率的。同样是那位有想法的老师,他能够接受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于是我的早读变成了自习(这部分放在下一点讲),自习变成了早读。自习课大家安静做练习题时,我便拿出书本默读,看着书本不出声,大脑飞快记忆,有时候甚至不打开课本,只是回忆,如果哪里卡壳了,再打开书看,直到最终不用翻开课本便能完整回忆起来。 -
噪音干扰学习法
不用惊讶,很多人都喜欢在嘈杂环境下进行学习,噪音干扰下更容易使人专注。上面说到我把早读变成自习就是这个道理。早读的时候,同学们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对于他们读书的每个人来说,自己读出的声音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别人来说就是噪音,整个班的声音叠加在一起,就是噪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不主动用头脑思考,思绪很容易被噪音淹没。于是这段时间变成我做数学题的时间,全身贯注地解题,头脑也会逐渐忽略周围的环境。 -
交流学习法
这种方法需要至少一个同伴的配合,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不在讨论范围内。操作方面更像是“默读记忆法”的延伸和升级版,“默读记忆法”最终将知识落在大脑,而“交流学习法”是将大脑的知识进行输出,自己充当老师,将自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讲给同伴,同伴也利用这种方式讲给自己,那么在这个方法中可以从“聆听”和“讲述”层面对知识进行了两次复习。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在和同伴的交流中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理解有失偏颇,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 -
艾宾浩斯记忆法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目前英语学习常常会用到这个原理,很多单词书的编排就是应用这种记忆的方法,进行几个周期的不断复习和记忆,这种记忆法中复习的重要性远大于学习。 -
康奈笔记法
知道这种方法的时候,我已经读研究生了,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于记忆和理解相当有效。这种笔记法用于课堂记录和课下整理,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这种笔记法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在主栏上半部分记录课堂听讲内容,课后将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总结,记录在副栏,在主栏下半部分记录自己的想法、经验、体会等。 通过副栏内容回忆主栏内容,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
02 《学会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当然,我还尝试过很多种学习方法,有的甚至不能称为方法,只能算是一种学习习惯而已。由于对方法有一种近乎于执念的追求,我也不断寻找并发现新的方法。所以当我拿到这本《学会学习》时,我很兴奋,甚至觉得,这本小册子将会有某种革新的跨时代的方法,能够解决大多数人的学习问题。
这本书的宗旨和理念是要使读者找到一种符合自身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突破自我。用图示表示也相当简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
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明确学习的目的
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者也讲述的非常清楚,首先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需求”还是“喜欢”。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也好,没有目的的盲目学习往往不会有什么成效,就像作者所说的最糟糕的就是你既不需要,也不喜欢。
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什么算是适合自己的呢,不仅是方式与学习目的的完美结合,更是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那么你可以像我在第一部分所说的那样,分析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方法,看看哪种更省时,哪种更高效,哪种更得心应手。如果还是没有的话,那么《学会学习》这本书所讲的学习方式,你也可以试试。作者除了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外,还介绍了16个独树一帜的伟人所采用的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技巧,作者还细心地标注了每种方法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例如,史蒂芬·金的“外界屏蔽学习法”适合那些爱找借口的人,歌德的“限定自我学习法”适合无法明确目标的人,等等。相信这么多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掌握“制胜球”
学习像是一场比赛,不只有方法,还需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时间长短、应用方式等等分析优势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战术。在众多的方式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并适合这场“比赛”的,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自己的制胜法宝并根据学习进程调整策略及方法,不断磨炼技能,坚持不懈下去,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03 不要掉进寻找方法的怪圈
我在学习中曾经用过很多方法,前面第一部分已经列举了一部分,而且大多数都适合我的性格和学习状态,可是由于热衷于寻找完美的方法,我仿佛掉进了一个不断寻找的怪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继续寻找方法。可以看出我的这个模式和书中模式中不同的地方在于坚持的时间长短和最后的突破。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短时间无法看到成效,如果不能长期坚持,是不可能实现突破,由于没有实现突破,方法的有效性便会遭受质疑。
我一直认为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但当我看到《学会学习》一书中讲到谢里曼的“追求冒险学习法”,我突然意识到方法可能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重要。谢里曼虽然不是考古方面的专家,但是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冒险的方法,站在与考古学家完全不同的角度,用外行人才有的视角对遗迹的发掘进行摸索,最终发现了特洛伊遗址。用古代叙事诗的描写作为依据进行考古,这种方式在考古专家看来似乎不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从结果来看,这种方法似乎又是正确的,那么讨论他的正确性已经毫无意义了。
方法再多,看起来再科学,如果不用起来,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坚持并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成效,实现突破。看看书中所列举的例子:斯蒂芬·金彻底屏蔽外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坚持写完2000字,如果他不能长期坚持,能写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吗?南方熊楠使用“图书馆抄阅法”也不是今天抄了明天就放弃了,人家也是长年累月,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借阅五百多本书,整理了五十多本笔记。
所以,如果不能坚持不懈,那么方法再好也没用,人最怕的就是“坚持”二字,除了坚持再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了。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也说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成功的策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