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一场游戏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什么是“好东西”?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东西”有两类解释,一类与方位有关,一类与人和事物有关。《好东西》,片方译名为《Her Story》,看来本片的“东西”是与人有关。
“【东西】①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这个释义真好,括号里的“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帮忙把影片的重心聚焦到“好”字。
什么是“好”,优点多,令人满意的?
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是“优点”,《现代汉语词典》会说是“好处,长处”,“好处”是①对人或事务有利的因素;②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长处”是“优点、特长”。
而“满意”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好定西》电影海报(网图,侵删)当一个人拥有以下标签时,是不是“好”?离异带娃、熬夜、抽烟、加班出差、获得过新闻奖、是行业新人的榜样、为新人争取成长机会、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小孩、给孩子做饭、接送小孩、带小孩去看现场演出、送小孩学乐器、不打孩子、保护邻居、邻里关系融洽。
当一个人拥有以下标签时,是不是“好”?未婚,和父母断联、不做饭、乐队主唱、原创音乐人、几乎每晚都会喝醉、带孩子玩、给邻居小孩找乐器老师、给小孩买家长不允许吃的零食、害怕人际冲突。
当一个人拥有以下标签时,是不是“好”?父母离异、唯一的旅行经历是去家长的老家、不会乐器只能当观众、作文被老师表扬。
当一个人拥有以下标签时,是不是“好”?离异、娃跟随另一方、定期去看小孩、没有工作、没有钱。
当一个人拥有以下标签时,是不是“好”?未婚、母亲早逝、乐队鼓手、器乐教师、身体有健身痕迹、两位前任均有“离异”标签。
当视角从具体的人、具体的经历中脱离,变成一个个标签,评价每个标签是容易的,而评价不同标签的组合是复杂的。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容易的,因为“好”是一种满意,一种认可,是基于自己心意的判断。
是否“好”,关键在于“自己”,可是真的只在“自己”吗?
电影中,小孩有很多同学有学习钢琴的经历。学习钢琴“好”吗?
如果“好”,它为什么受到认可、有利在哪儿;如果“不好”,它为什么不令人满意、不利在哪儿?还是说,根本没有人在意它好不好,只是这样做的人多了,所以跟随。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几乎所有13岁的儿童都能到达第3阶段,而许多成年人都没有达到第5阶段。
也就是说,大多数成年人对都出于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他们在判断好和不好的时候,基于“获取赞同、避免遭受反对”的好孩子取向和“服从规则、避免来自权威方面的责备”的法律与秩序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摄于《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判断时,并非是基于“自己”是否满意,而是基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否满意。这个环境判断什么是“好”,很多人就会认同什么是“好”,如果行为不符合环境的判断,那就是“不好”。
所以,小孩的很多同学拥有学习钢琴的经历,或许并不是因为学习钢琴对他们好、对他们的父母好,而是父母认为没有这个经历对孩子不好、对父母不好。
“钢琴”这个品类是不是好东西,很难评价。但是,“送孩子去学钢琴”,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可以让孩子拥有特长、可以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可以证明父母希望孩子全方面发展、可以证明家庭有用一定的财力……
基于种种原因,“学钢琴”是个好东西,是个大家都认可的好东西,那就送孩子去学吧。
等等,“学钢琴”=“好”是谁决定的?不是你、不是我,好像是大家、好像是环境。对它的评判并不是你、并不是我独立形成的,而是环境、是大家认可在先,你、我接收这个观点在后。
如果对于“好”的观点,是环境和大家认可在先,是环境和大家设置标准在先,那只要能够做到这些标准、能够满足环境和大家的认可,那就一定是“好”,对吧!
那,什么是好家长?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并提供支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陪伴孩子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
这些概括性的描述后面藏着上百条具体的执行标准,以衣食住行为例,吃什么、穿什么、怎么去上学、几点去上学、什么时候接孩子、孩子几点睡觉、不睡觉怎么办?
如果要证明自己是“好父母”是否需要完美执行每一点?但真的能做到吗?
“好家长”需要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能感知的前提是陪伴,能陪伴的前提是有时间,有时间的前提是……需要花时间赚钱养家、需要加班的职场人如何随时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并提供支持?
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职场人就不是“好父母”了吗?
如果关于“好”的游戏是这样,我开始好奇,谁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好成人、好父母、好领导、好作家、好工程师,谁能写出一首好诗、一首好歌、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
毕竟亲自上钢琴课的孩子没有对“学钢琴是不是好东西”的判断权力,这个标准是父母基于环境和大多数人的行为做出的抉择。
如果做事的人发出的声音不重要,只有环境和周围人的观点才能判断什么是“好”,那即便做得再棒,也总有优化的空间、也总有人不满意,也总是不好,因为“好”是“令人满意的”。
而人太多,很难让他们满意。
这场关于“好”的游戏是谁建立的,又是谁在各个领域玩儿这场游戏?是女性、是男性,是小孩、是成人?
影片中有句台词说:“如果能让你开心,那就是好东西。”而现实这场游戏,从来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