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大义(一)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凡十四章,共863字。《季氏篇》谈什么?我们先看看历代先贤的解释吧。
《论语注疏》曰:“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皇侃曰:“季氏者,鲁国上卿,豪强僭滥者也。所以次前者,既明君恶,故据臣凶,故以《季氏》次《卫灵公》也。”
唐文治曰:“春秋之变为战国,陪臣执政者,阶之厉也。《季氏》一篇,痛鲁之所以弱也,记者之意盖深远矣。夫《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然则《春秋》之微意,盖寓于《季氏》一篇矣。”
徐英曰:“此篇论大夫陪臣之专横,而叹礼乐征伐之不出于天子,因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大抵皆《春秋》之教义也。不称‘子曰’,而称‘孔子曰’,盖七十子后人邹鲁儒生之所记也。”
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
钱穆曰:“《论语》杂出多手,而上下《论》之编集亦非一时。记者既不同,而论而集之之意亦有精粗,下十篇之论定,似稍逊于上十篇,而本篇尤然。”
诸家之言,不一而已。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后学者才疏学浅,难以贯之。
然唐文治老先生尤说“夫《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然则《春秋》之微意,盖寓于《季氏》一篇矣。”徐英也说“大抵皆《春秋》之教义也。”既如此,《季氏篇》必有其内在深意,不可能是一般的所谓“语录体”那样,简单地语录收集合并。《春秋》作为史书,唐先生说是“礼义之大宗也”,也就是说孔子都是在以历史事实,来发挥“礼义”的大义,此所谓“微言大义”的笔法。“《春秋》之微义,盖寓于《季氏》一篇矣”,不就是说,《季氏篇》的大义发挥了《春秋》的“微言大义”吗?既然“礼义”是《春秋》的“大宗”,那么,《季氏篇》的篇旨就是在讲“礼义”了。
唐文治先生又说:“《洪范》为书,上下左右中及斜交,数皆十五。三友、三益、三愆、三戒、三畏,合十五之数。九思者,九畴之象。学者,所以学五伦,学九畴也,是此篇之义,又与《洪范》相通也。”
下面,我们就看看唐老先生的《季氏篇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