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为家(上)
清明放假彻底放飞自我,完全脱线的三天假期,吃了睡,起来玩,玩饿了吃,吃完再睡,猪一样的生活,虽然身体不舒服是个很好的借口,但除了运动之外,大概其他该做的事,在身体不舒服这个情况下也还能完成吧。不给自己找借口,所以在这个假期快结束的时候,打算把失去的这三天时间,想办法补回来一点,在简书这方面的挑战就是,四连更,然后打算把屋里卫生做一下,初步计划是写个两篇然后做个卫生,运动一下(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然后再写两篇。村上春树说他每天就写4000字,多了不写,以我的标准,正常情况下大概每天2000多,算是不让我感觉有负担的量,之后还是尽量规律点更新。
言归正传,这标题是去年国庆的时候就拟好的,算是一个远古坑吧。起因是和你的一次争吵,最后你说“不喜欢这个国家就别回来”。其实对我而言我这个时间点上在哪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除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外,我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做的事情也非常固定,所以定居在哪的因素好像更多的是我能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毕竟自己能力有限,也不是说想去哪就去哪的。这标题是以前一个德国电影,01年的片子,上德语课的时候了解到的,德语名字叫Nirgendwo in Afrika,中文译名好像叫“情陷非洲”,豆瓣影评上的名字叫“何处是我家”,故事讲的是二战时期德国一家人到非洲避难,然后在战后要回国时决定去留的故事。故事本身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电影我没看完,只是在上课的时候看过几个片段,然后看过媒体对影片导演的一篇采访。在采访中,那个导演说过一句话“这部影片就是想引发一些思考,家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或者说,哪里可以称得上家”。
去年国庆时你对我说的那句话,多少也让我有了些思考,我一直以为自己国籍从来没变过,也一直都说中国话,在身份认同上,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个外国人。但你的话多少让我对这个地方,对这个国家,在那个时刻,有了一丝陌生感(今天写这个不是想跟你翻旧账,就是你的话是个引发我思考的原因而已,我并没有任何责怪你的意思,希望你别多想)。若以户籍制度来说,我的户籍确实不在这里,但在若干年之前,我对于这个地方,多少还有那么一丝归属感的。这归属感的反面,大概就是疏离感吧,后面写的东西,应该都会被你归类为“矫情”之列,类似于温格在卸任阿森纳主教练的时候跟每棵树道别类似。但写东西,多少都需要些“矫情”的因素在,不然很容易就写成一篇报告(这一点薇尔莉特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最早的这种感觉出现在第一次搬家的时候,小学5年级的暑假,从住了11年的房子里搬到新家,在当时那个年代新家的位置已经出了那时我的“边界”(这个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新家在当时确实也比较荒凉。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也告别了跟自己原来的那个朋友圈子,都是邻居和住得近的同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关系特别好的一个同学,跟我家住得近,每天上下学也一起走,寒暑假也会总去对方家里玩(寒暑假是双职工家庭的烦恼),主要自己那个时候话特多,大概是特容易寂寞吧(后来有了电脑和GBA就一点都不寂寞了)。扯远了,说回疏离感,离开了原来的房子,和她的联系也就少了,至少每天上下学不一起走了,而且5年级进了管乐队,放学时间也不一样了。总之就是在最后一次从老房子里把东西都带走的时候,多少看了看屋子,其实是闻了闻这房子的气味。我那个时候觉得一个地方待久了总会有些独特的气味,2020年这个时候的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我住在哪,往往都会把这个地方的柜子里染上我的气味(消毒液和洗衣液混合的味道)。搬到新家之后,我再也没闻到过老屋的那种特有的味道。
不过6年级的我想不到在6年后我高中毕业,这个“新家”的味道,也变得不那么熟悉了。搬到新家之后也经历了不少事情,甚至生活中至亲之人也离开了这个世界,认识了新的朋友,我在陌生环境里总是愿意找那么一两个特别要好的“玩伴”,老吴就算一个吧。可能那个时候“新家”的印象就是整个中学生活,是去老吴家(他爷爷家)的窗户外面敲玻璃找他,或者直接按他家门铃去找他,是跟老吴一起去玩PS2,骑着自行车在院里瞎跑,要么就去门口的网吧,随便玩点什么,那个时候也没完全进魔兽世界的坑,后来自己买了PS2,就是在家等着他来,俩人打NBA LIVE,对着飙三分球,一场比赛打个140多分。当然6年的生活不只这么点事情,但在家里,除了和父母亲戚相处之外,那个地方相处时间最长的朋友大概也就是他了,在他的安利下开始听孙燕姿,还看了个奇幻小说,好像是叫《地海传奇》。只是在我高考结束后,去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对于这个地方的感觉,逐渐的开始发生改变了。
印象里第一次带着那么多行李去到另一个城市,在北京市里也开了好久才到学校,昌平也挺远的,那个时候我妈跟我爸一起送我去宿舍,办完所有手续,他俩该回去的时候,我妈哭了,长这么大我第一次见我妈因为我的事哭,主要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只是我的生活按部就班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客观上来看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就是因为她在我的生活中的参与程度降低了,或者说没法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见到了,她心里就起了波澜,同样的场景,在5年后的北京首都机场,我又见了一次,只不过那次,我走的更远了,暂时离开了这个国家。
篇幅所限,又要分上下了,故事还没完,说到上大学多少又想起些高三时候的事情,下半部分里稍微往回倒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