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反思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仁月君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河南的一个班主任因为将学生的诗词作业发到群里,导致部分家长不满,而投诉老师影响了孩子心理。老师在六一前辞职一事。身为曾经从事老师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老师委屈了,家长也不尊重老师。认为有事与老师沟通便能很好处理此事。故而转发朋友圈,评论家长的不是。后来我的朋友圈评论分两派,一派是家长派,另一派自然就是老师派。老师派不用多说,一定是跟我一样的想法。而家长派则觉得老师本身是有问题的,现在的家长是很配合老师的。而且每年的配合度越来越高。眼见要起争执,我转向角度不同拒绝了争辩而收尾。思前想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1、冲突的原因。评论的言语就已树立自己的观点旗杆。我的评论中处处都是觉得家长不对。在心里,我是责怪家长的,认为家长没有事先跟老师和学校沟通,从而导致事情发展这样的结果。当一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跟自己的观点是对立时,那辩论形式就很自然展开。而最先发表言论的一方也很容易现在维护自己观点的角度开始辩论。试想,如果只是发了一个朋友圈,不发表任何观点,那么对于别人的评论就自然不会在意许多。即使评论分了两派,自己也断不会觉得是与自己对立的。反而能保持中立看问题。
2、角度不同,视界不同。不得不说,每个人说话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站在自己的视界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难免会只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所以并不能确定言论就是客观的。文章中说的是河南的老师。而家长派的代表是深圳的家长。深圳的教育与河南的教育又有不同。家长与老师的配合自然也不同。若是想说谁对谁不对,岂又是一封辞职信能说明问题的呢?我发表了评论,很明显我是认同了文章作者的观点,与他的角度一致。而我发表言论的时候,却忘记了还有另一角度或者是多种角度。从而让我感受到了冲突。
3、我害怕冲突。通过反思,我才知道,原来我内心里也是害怕冲突的。从小到大,在校园里,我从来没与人吵过架,拌过嘴,不骂人,不动手。所以我其实是不知道怎么面对面对面冲突的。所以每次有冲突的时候,我都会转向,既不需要说别人不对,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貌似这是最佳的方法了。其实我是没有辩论精神的。我并不想与人争高下,只是想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回想起来,表达观点越清晰,便更容易吸引对立面的清晰观点。也就容易给自己找冲突了。
故事发生了时间,地点,人物。要想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当时所发生的主角配角还是不能缺席的。否则就是片面之词。懂得了这些,也就不会轻易下定论了,自然冲突就减少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