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功有捷径,那一定是好好读书
前有名企HR揭秘职场录用潜规则,后有《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三本逆袭故事刷屏。
关于“学历是否重要”的讨论,一直是网上经久不息的热点,这个热点,每逢校招季和毕业季,都会被拿出来炒一炒。衍生出来的问题还有“研究生学历重要吗?”“本科学历比研究生学历更有含金量吗?”之类的问题。
学历重不重要这还需要讨论吗?当然重要啊!
君不见上好学校还是要挤破头?君不见名校毕业依旧是金字招牌?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都不约而同的看重学历,我不知道那些说“学历不重要”的人,是如何昧着良心熬出这碗毒鸡汤的。
说“学历不重要”的,现下主流大致分为两拨人:一拨是已经到达巅峰,将所有学历等级踩在脚下的人,在这拨人的圈子里,学历已经没办法作为评价尺度用来区分人的能力了,所以学历也就不重要了;一拨是痛苦挣扎中看不到希望的人,因为现实当中学历很重要,所以这拨人幻想着学历不重要。
我高考完之后进了个二本。当时家里人问我要不要复读,毕竟年纪小,我想着高三实在过得苦,实在不想再读一次高三了,于是决定去读大学。我周围的人使劲儿给我灌毒鸡汤:学校差点没关系,自己努力是一样的。以后考研考好点也行。
问题是你一个高考都不怎么努力,你还指望到了大学那种环境会努力??
后来有次我去发小那里看她,她读武汉大学,她们寝室平时没事就相约去自习室学习,没事去听个讲座,我们用的教材是他们学校老师编的。那一瞬间我觉得,高考可能真的决定了我的一生。
而后来发生的种种也无时无刻不在证明这一点:考研很多好学校会看你本科背景,他们只要985,211。很多招聘也是如此。我曾看过某名校教授写的博客里,有篇关于他们博士后站点招收博士后的文章,文章说得很现实,内容大概是如何把学生分等级的,他说:好学校出来的人不一定都好,不好的学校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不好。可惜这篇文章好像已经搜不到了。
一所不太好的学校发给你的标签,你自己拼命洗都不一定能洗掉。而一所好学校带给你的增益效果,则是非常强大的。
我有次开玩笑跟人说,哎呀,说不定努努力以后能当一把手呢!
然后我朋友说,一把手大多是清华、北大和人大毕业的。
虽然当上一把手并非我梦想,可是你看,那些读名校的同学,他们却能够把当一把手这件事放进自己的梦想清单,而我,确实不敢想。
一个更高的平台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再加上你所处的圈子,不一样,大不一样。
也许有人会对你说,那有的名校出身的人毕业还混得不如一般院校毕业的呢。
不要相信这种毒鸡汤,拿普通院校的凤头跟名校的鸡尾去做比较,如果普通院校的凤头还及不上名校鸡尾,那名校和普通院校的差距,就真的太恐怖了。
或许这也可以用“幸存者偏差”进行解释,普通院校那些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仅仅是个例,无法说明普遍问题。
我并非鄙视普通院校,而是身在普通院校,实在看到院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尤其是读研的学校比本科要好,跟人一接触,越发感受到这种差异。就连听个讲座,名校的老师随便拉出来都是大咖,我们学校请都请不动,而名校的学生却能天天听大咖的课。
学术圈的话语权,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是权威,他们是圈内的标杆,规则大部分由他们制定。在这之中,“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名校有他们的良性循环,生源好,因此成果好,成果好,因此转化好,转化好,因此经费足,经费足,因此资源好,资源好,因此有门槛,有门槛,因此生源好。
而普通院校在这样的循环中,却屡屡陷入被动境地,多有掣肘。
也许我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但思维方式和站的高度,可以调配的资源,看到的东西却真的大不相同。
大学有四年,四年下来的差距,足以决定人生的高度。逆袭的故事人人爱听,可是逆袭所要吃的苦,比高考实在辛苦太多。
我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可是在我勤奋的时候,的确是我人生中最获益的时候。
请竭尽全力,请不要有任何疑虑的竭尽全力。读书的确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轻松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