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TD理念的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自己只是随手点开淘宝或者京东,本来只是想买一瓶洗衣液,映入眼帘的却是某品牌洗衣液的买二送一。当自己在购物车里放了两瓶后,商家又告诉你满199减100,于是自己为了凑单又买了洗发水、沐浴液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当自己好不容易把快递包裹带上楼,拆封后才发现:我怎么一下子多买了这么多没必要的东西?算了这些多余的就先囤积着吧!经过N个购物循环之后,到了月底或者年底记账的时候,自己又惊讶的发现:怎么我又一次月光了?
这就是商家的套路,只有当自己乐此不疲的购物时,淘宝京东以及花呗白条才能赚的盆满钵满。当海量的爆款新品、打折特卖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任何人都很难克制那股彪悍的购买欲,仿佛自己如果不购买就会吃亏上当,如果自己买了就能捡到便宜。
这很像铺天盖地的待办事项,和等待回复的邮件收件箱,每一条信息都在占用我们的注意力。下面我将结合GTD的流程和思想,来谈一谈用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应对商家的流量战略。
第一步:收集
当我们看到令自己心动的商品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塞到购物车里!这一步本身没有错,购物车其实就相当于GTD软件的收集箱。只不过它不是一个很合适的收集箱——购物车右上角的角标,一直在无时不刻提醒自己去剁手。当自己准备结账的时候,那个金额小计会让自己稍微那么犹豫一下,但是很快我们多半都“忍痛”按下了支付按钮。
然而自己要是不去清空购物车,那个右上角的角标可以分分钟盘旋在强迫症患者的心头,要是再加上“秒杀截止”之类的DDL,很多下决心远离网购的人也乖乖地被拉回了双十一的卖场。那么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呢?
第二步:理清
正确的清空购物车的方法是:不要通过支付,而是要通过收藏夹或者关注功能。当自己把“想要买的”东西移到收藏夹里以后,自己才有机会仔细思考到底什么商品是自己需要的。这就像GTD里面,清空收件箱后,才有机会思考哪些事情值得自己去做。
以京东app为例,app里面的“商品关注”其实就相当于GTD系统里面的备忘录(更具体一点就是“将来/也许清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哪些货物需要立即购买,哪些需要将来购买呢?
我们可以仿照“重要/紧急”概念,来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分个类:
•急需不想买的:洗衣液用完了,我需要补充一瓶
•想买不急需的:最新出来了iPhone XS,但是我手上的手机还凑合着用
•想买又急需的:我的手机坏掉了,需要换一台iPhone XS
•不想买也不急需的:我不是音乐发烧友,我买降噪耳机干什么?
这样我们的购物车,只需要支付那些“急需”的物品,而剩下的无论想买还是不想买,都直接放进收藏夹里。这样避免了自己担心以后需要用的时候买不着的焦虑,也延迟了剁手的冲动。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不会在便利店里疯狂购物,我们只会在超市或者网络上剁手——因为大家都是买急需的物品(比如口渴买瓶水)时候才会去便利店的。
第三步:决策
既然前面都已经清空了购物车,那我们为什么这里还要做决策呢?因为想买不急需的那些商品其实是最难管理的。急需的物品基本不会缺席,而想买的东西往往能吸引自己好几天的注意力。而且人的喜好本身就是不稳定的,也许自己今天想买一台最新款iPad,一个月后又开始迷恋音响设备了,如果自己不把握好消费尺度,很容易掉入商家挖好的坑里(这也是商家在双十一前几天喜欢搞品类特卖、品牌专场的原因)。
当然,如果大家的预算极其充足(达到财务自由那种),当然可以在每年苹果发布会都换新。但是在预算很有限的情况下,决策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的分期功能让我想到一个做决策的小技巧:回本时间法
举个例子:如果自己买了一瓶洗衣液,这瓶洗衣液一个季度才用完,那么它的回本时间是3个月;如果自己买了一台MacBook,这台MacBook用了5年,那么它的回本时间是5年。
有什么用呢?用价格除以回本周期,来看一看自己到底值不值得买。我以前纠结过到底是买一台switch游戏机还是租借一台,经过计算发现:买一台switch加上一款游戏需要2000左右,1个月就不会再玩了,那么就相当于当月买当月还清;如果一台switch再买两款游戏,需要2400左右玩两个月,那么就相当于分成两期每个月1200。算来算去,租一台switch每个月只需要200,所以我最终决定还是租一台玩了。
所以对于那些急着换新机的人来说,如果自己一年用在电子产品上的预算只有5000,那么两年换一台MacBook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即使双十一特卖,苹果也不可能便宜到半折的。
第四步:检查
李长太老师说过,GTD是帮助自己做事的,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做完所有事情。同样,之前反复强调的收藏夹也是帮助自己寻找自己需要的物品的,不是要求我们买完网络上的一切商品。收藏夹就像OmniFocus的项目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做决策,而不是全部都买来把自己家也变成一个大超市。
OmniFocus有检查功能,提醒我们定期检查一下某个项目。这启发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种类的商品,进行不同周期的检查和预算。生活日用可以短一些,一个月检查一次;而电子数码就酌情长一些,一年预算一次。预算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和OmniFocus进行联动,比如说我推迟一个“购买iPhoneXR”的任务到明年。
我们可以尝试培养这样的习惯:每个月只在专门的日子购物结算(就像信用卡账单那样),而大件物品比如iPhone只在相对确定的促销日购买(比如京东618,淘宝双十一),不要管在这些日子以外的打折特卖活动。
总结
最后我将针对几个购物时候经常遇到的困境来分享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总是漫无目的在网站上游荡:卸载手机端所有的购物应用,只用电脑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上网购物,并且限制使用频率(像我是用番茄盒子这个PC应用来限制上网时间的)。另外,浏览商品的时候尽量选择收藏而不是加入购物车,当自己收藏了足够多的是商品之后,收藏夹就是我们的私人购物网站(优先搜索收藏夹里的东西)
到了一个新时间节点想不到买什么: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明明淘宝双十一或者京东六一八当天全场特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像极了大家学生时代玩游戏,上学的时候偷偷摸摸找机会玩,放假后盯着电脑只会发呆)。解决方法就是请教自己的收藏夹——看到收藏夹默认的分类,以及自己以前收藏起来的商品,就会多出来不少思路,有时还会捡起来那些尘封的遗憾。
在几个品牌型号之间摇摆不定:推荐一个网站叫买购网,在上面查看一下品牌排名;或者到小红书之类的网站看一看用户评测,这样就更容易做决定了。囤积过多的消耗品(反正有一天能用完):先列出一个日常用品采购清单,每个项目标注一下多久更新一次。比方说自己经过测试,一个季度用完一瓶洗发水,那么就按照一季度一次的频率购买洗发水;一个月用完一块肥皂,那么就一季度买3块。
遇到特卖折扣就动心:特卖这种东西,只要有一次就说明以后还会有!(你之所以能一打开购物网站就看到特卖,不是因为你运气好,而是因为商家每天都在走马灯一般的打折,不然如何刺激消费?)而且真正在自己预算范围内的东西,自己是不会太考虑其价格的(反正都会报销回本)。我大概在大三的时候沉迷于steam上面买游戏,但是一年内囤积了300+游戏以后发现,基本每个游戏一年会打至少3次折扣,而自己一年内根本玩不了300+游戏,最多10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