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2018-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51300c6493ad

学琴、弹琴的乐趣是什么?这问题看似简单,可我们有去深究它么?

每人学琴,弹琴的取向不同,乐趣自然也不太一样;但有两点相信大多数琴人都会有体会的,那就是古琴的声音本身给人带来的愉悦,还有就是琴人之间交流而带来的欢快。

琴声给人予愉悦不用多说,如果哪位不喜爱琴音,恐怕也就不会去学琴了;至于从琴友间得到欢快,却不是人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近来看到不少琴人为了一个指法的吟猱还是进退而起争议,先是有人气愤地指责他人的“错误”,然后就是嘲笑,既而互相抵毁,接着就是慢骂了。还有一个关于某一琴派传人的话题,风烟四起,言词间多有夹带强烈情绪的话语,说了大半天,我等局外人仍分不出是非曲直。参与者多有心怀激愤,愉悦之情无从谈起。

争论本是常事,而且也应该有争论。但有争论者往往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不愿意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更缺乏一种欣赏他人的目光。这样学琴弹琴,即便水平高了,心中却不会有多少琴人之间相互友善的那种乐趣。

相互欣赏并不是虚伪地奉承吹捧,对方有错,当然要提出纠正,只是别人纵有不是,也该会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同为琴人,无论如何也要彼此尊重,既是同好,断不可有狠毒的慢骂,恶意的贬低。

琴人不但要有欣赏他人的心境,也要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襟。近日有位美人,穿了漂亮的衣裳,引来一片惊艳之声,但当有人有不同看法时,她就很不高兴,指责他人是在嫉妒她,是有意和她过不去。她的美丽,因为少了一种胸怀而黯然失色。她还年轻,希望将来她能和照片那样,是个知书达理的大美人。

再引用陶渊明的《答庞参军》中的两段:“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人之所宝,尚或未珍;不有同好,云胡以亲?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从中读出的意思是说,因为有相同的爱好,便相互珍视,只要有了欣赏对方的心情,于是载弹载咏,自己也就从中得到了欢乐与和偕。

弹琴的乐趣还有很多,“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句话来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区别在于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取决于每个人看待生命的态度。在生活中从一些兴趣、爱好开始,让它慢慢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逐渐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写作也好,古琴也好,旅行也好,家务也好,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没有东西高于生活。”“弹完古琴去买菜。”这是《古琴丛谈》的作者郭平老师说的一段话。对琴的态度,不纯粹是一种兴趣爱好,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渗入生命中,才是以琴载道,完善自我的行为。琴从来都不是喧闹场所的主角,就如一位静默的智者,你来与不来,沉寂与喧哗,他都在那,无言胜千言。生活也不会被人力所改变,对外在的东西不强求,对内不断完善自我,往往生活会成全你。老子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就是道的力量,强梁任性的违背它就会被它抛弃,柔而不争的顺应它,它就会反过来成就你。把琴融入生活,你在喜欢琴,对琴无他求的同时,琴音也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安乐与恬静。

任何喜欢的东西都可能是一种媒介,一个载体。如有人喜欢琴,有人喜欢茶,有人喜欢写文章。只是在喜欢的物器上切入一个入口,在里面倾注你的了悟,喜欢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发掘,完善,更新自己的过程。能走多远,切入多深就看个人的能力了。也可换种说法,人在路上是种修行,方式各异而已。弹琴,是融入生活的一种修行方式。国人自古都少有信仰,其实作为物器的形式存在的琴对文人雅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仰的依托呢?管平湖先生曾用琴声诉说和转移生活的不堪,琴始终作为一个精神力量去支撑他行走。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支撑自己的一种力量,它可以是对自己的一种期待,也可以是一种完善,然后按心中目标去前行。这个力量可以成为自我的一种信仰。信仰并不局限于宗教,一种持续的行为是因为内心的一种坚持,这种自我的坚持我认为也是种信仰。

当你珍惜和琴一起的晨光与暮落,当你欣赏一张远古流传下来的琴,经过漫长岁月与爱琴之人在琴上留下的铭刻或诗文时,就会觉得与琴相守的岁月就是幸福。弹琴,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