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数字改革其核心是围绕企业的获得感吗?
这个问题我在其他文章中也谈过,但是身处数字改革之中,目睹各种怪现象,忍不住还是要谈一谈。
数字改革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是非常正确的,作为经济部门的数字改革,紧紧围绕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这同样也没有错。
但是,我认为数字改革中的企业侧应用场景过分追求企业获得感是错误的。
理由有三:
一是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企业的获得感从何而来?当然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越强烈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的获得感越强。
满足企业需求的主体有三类,首先就是企业自己,企业自身才是满足自身需求,提升自己获得感的主要责任人。绝大多数的需求问题都应该是由企业自己解决的。
其次是第三方机构,许多生产性服务业,还有行业协会、学会,新兴的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从而满足企业一部分需求。这类服务也是市场化的,因而其满足的需求也是真实的,企业的获得感也比较高。
最后是政府,政府的责任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如果营商环境不佳,企业的获得感会下降,因而改善营商环境就是提高企业获得感。除此以外,政府还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来发展地方经济、鼓励产业发展、培育企业成长。
这些政策可能会提升多数企业的获得感,但也可能降低一部分企业的获得感。且政府的政策获得感很多都是润物细无声,尽在不言中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可能根本感觉不到。
如果将企业获得感的强度排个序,那么必然是企业自身促进的获得感强于第三方机构促进的获得感,第三方机构促进的获得感又强于政府促进的获得感。
二是这是由数据颗粒度决定的。毫无疑问,数字化改革将大大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提高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这也许会拓展政府的职能范围,甚至将一部分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或企业自我服务的内容涵盖进来。
但这取决于数字改革的进展,而本质上取决于数据要素的获取。政府目前对数据的获取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从经济分析的角度上讲,政府所运用的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于统计部门或其他涉企部门组织企业以手动填报方式采集,少部分来自于工作体系中产生。
手动填报的数据容易出错,也存在道德风险,仅仅依赖于这些数据无法满足数字化改革对政府服务企业的数据颗粒度要求。
部门工作体系中产生的许多实时、真实的数据,因数据安全、数据标准、部门利益等原因,绝大多数尚未实现数据共享。
企业侧,数字化、智能化尚未普及,数据采集面临困难;即便有了数据,数据共享、数据权属、数据安全同样阻止了数据的应用。
数据应用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未有大的突破,大量的知识图谱尚未建立,各种常识、经验只存在于不同人的头脑中,无法被汇集利用。
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政府扩展其服务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现在,我们想要做的远远比我们能够做的要多。
三是这是由政府职能范围决定的。政府工作的边界在哪里?以企业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我们,哪里需要政府,哪里就有政府。但是,政府的能力有限,我们应该先做好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在经济领域就是打造营商环境,消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引导和帮助企业发展。尽管,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政府在企业的发展中还只是发挥辅助和引导的作用,绝不是主导作用。
当然,随着数字改革的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的职能会随之扩大,甚至不排除今后有一天,政府在经济领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认清现实,了解自我,谦虚地约束过度“服务”企业的愿望,先做好本职工作。毕竟,在政府应该做的职责范围内,我们还有许多不足,我们治理经济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我们服务企业的水平还需要提高。
数字改革就是为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尤其是先提升我们应有的职能范围内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等这项能力得到提升了,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形成更大的力量,去更深入地服务企业,提升企业越来越大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