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璞玉书单

我们内心的冲突!

2017-08-26  本文已影响8183人  张辉常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有讲到,人类因为内心的冲突都会困在某一种神经症的框架内,任何人都无法逃脱。

通过阅读,我们能更清晰地以一个第三者姿态观察并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

我们内心的冲突!

                              01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认为,只要改变了所有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够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内心的冲突,我们的心理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

我们大部分人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怕这样会有风险并且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反脆弱性与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结伴而生的,如果你不愿拥抱波动和风险,就会与反脆弱性失之交臂。越稳定的,越脆弱,你迟早会遇到那只可怕的黑天鹅。

我们内心会不间断地发生碰撞,因为人是有品级的,不管是心灵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同认知层次的人内心冲突的激烈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不仅给出界定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方法,并且将人格作为三种类型的区分。

——第一种为屈从型,表现为亲近人,即无所不用其极地讨好他人而博得别人的关心、赞许与肯定,通过友善、无私的举动来弥补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第二种为攻击型,表现为对抗人,重视权力,喜欢利用他人来为自己服务,内心绝不会承认自己的过失,性格冷酷,认为所有感情都是无用的;

——第三种为孤立型,表现为回避人,不同于正常人对自由的向往,他们十分注意与他人的安全距离,任何人闯入或影响到他的生活都被认为是最大的威胁,甚至许多时候对自己也进行疏远,或者跳出自身的“角色”旁观自己的行为。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

能禁锢自己的,只有自己,如果能意识到问题,却不敢走出一步,是没办法突破内心的牢笼的。

一天的24小时当中,除开睡觉或者休息的时间外,清醒着的人们至少有两个小时以上是在做各种各样的精神斗争。

前一个小时坚持的一个观点,后一个小时可能马上就推翻掉前个小时的观点,形成新的观点。

举个例子,现在微信朋友圈充斥着各种微商、广告、营销……等等,实在是让人感觉特别无奈,我们只好把这些通通屏蔽掉,微信最近也尝试推出一个新功能,可以把不常联系的微信好友给整理出来彻底删除掉,还给微信一个清静、真诚的空间。

其实现在有一些人已经开启了“朋友只可见三天”的朋友圈功能,一方面怕自己不走心的话语无意中伤害到他人,另一方面也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以免被人利用!

但即便这样小心呵护自己的小天地,人们依然还是会时不时地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这就像是一个戒不掉的、特别顽疾的瘾,这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其实微信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只能越发反衬出内心的千疮百孔,以及心如死灰。

我们总是把诗和远方留给朋友圈,把生活的苟且独自吞下。

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之前就学会了一点,那就是我不会时时刻刻的盯着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因为我每一天的活动安排大概是工作、看书、写作、跑步、打球、听音乐、看影视剧等等,我更看重的是生活中的高质量,而并不是“朋友圈过得很好”,强大的外衣从来都不是美化过后的朋友圈。

我们内心的冲突!

                              02

从书本得来的、还没有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的观念,很少导致冲突,但也很少能指导我们做出决策。当我们收到新的影响时,这样的观念很快就被放弃,由新的观念取而代之。

比如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有一个大家都会遇到的困惑,那就是趁年轻多去旅行还是工作认真、存多一些积蓄再去旅行。

年轻时体力是优势没错,可是这体力的优势是要用在事业上的,是为你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是用来积累你原始资本的,不是用在纯消耗行为——旅游看世界。

老了就一定体力不好吗?那你可以年轻时就开始运动健身保持好体能,做时间的好朋友,同时在事业上努力奋斗。等到老了的时候,你就又有钱又有体能去享受旅游看世界的舒适和惬意。

那么与此冲突的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再不疯狂就老了,趁年轻多出去走走,多去看看这个世界,年老了就没激情旅行了……

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要踏实工作,你必须要有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其次你必须得保持旅行的欲望和激情,不要觉得旅行好像没什么了不起,有了这两个关键点,那么此种内心的冲突就不会那么容易让你陷入痛苦的挣扎之中。

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你看得很多,你走得越远,可是你走了很远,走回来,你看到的还是你自己,逃避的还是你自己,寻找的同样也还是你自己。

旅行本质上就是从自己呆的不耐烦、厌倦的城市跑到别人已经厌倦的城市,但它的好处是:能得到新鲜的生活体验,并且可以给疲惫工作多日的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籍!当然旅行也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佳方式。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最好的生活应该既有现实生活又有旅行带来的未知体验,因为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必然是拥有了你自己的触摸、感知、思考……等等,如果再加上旅行带来的生活体验,那就更加完满了我们的生命价值,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

如果我们把别人看重的价值观置换过来当作自己的,那么,本来以我们的利益为中心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我现在对于是否跟其他人的价值观达成共识已经没有兴趣,因为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有的失望根本上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的失望。

因此各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强调了成为我们自己的核心、意义,强调指出了由于人感到有障碍阻止他接近成为他自己这一目标而产生的颓丧。

在现代学者中我只摘引一段约翰·麦克马雷的话:“我们的存在除了意味着充分地、彻底地成为我们自己而外,还可能有什么别的意义?”

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我们内心的冲突!

                              03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最关键的心理成长就是:认知到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在乎你!

人的深层次的涵养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这就好像我们绝大多数人,或许平凡得如同一棵小草,但却都是有人味,始终会用37℃的恒温温暖着与他有交集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充满正能量的观念。

现在人们因为缺乏安全感,目光就会飘忽不定,言谈词不达意,但又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也是属于一种内心的冲突。

疑心重重与犹豫不定都是伴随着冲突而存在的副产物,它们可以严重到足以使患者的一切行动处于瘫痪状态。

人类是特别容易自命不凡的,总觉得自己要活得跟其他人不一样。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特别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于是很多人都标榜自己是“有趣的灵魂”,似乎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可以去嫌弃别人,而事实上这些刻意彰显自己是有趣的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是一个平庸无趣、精神贫乏的“懒癌患者”。

我就猜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最早应该是由王小波书中的一句话所引申出来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旅程漫漫,无趣和乏味会消磨吞噬所有的意志和信心。而有趣的灵魂会让平淡无奇的岁月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曼妙。”

不管有趣的灵魂还是无趣的灵魂,回归生活本真才是王道,别忘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对此,林清玄就说出了最早觉悟的那批人的心里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我们内心的冲突!

                              04

我们内心的冲突的解决方式取决于各人的精神深度,一个人的深度体现在他的知性、他的善解人意,与他有交往的人得到的温暖,以及对每一个人的尊重。这种深度它来自于成熟的韵味,独特的气质,背后或许都是血与泪,伤与痛的历练。

著名的未来学家丹尼尔 · 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到了2040 年,当我们中国和美国的人均 GDP 平等的时候,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

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有乐趣去玩,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还有一个比较尖锐、内心会产生冲突的问题,那就是未来的30年,有很多工作可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机器给取代,而唯一不会被替代的只有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这也是在人机大战中,人类能侥幸胜利的捷径,所以说人的情绪感知能力、想象力和有效处理人类内心冲突的能力才是未来最迫切需要的!

高晓松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所以感知人类情绪的工作就会慢慢占据市场上的半壁江山,比如擅长琴棋书画等方面能力的人在未来就会显得尤其重要,并且这些高雅的人类活动本身就能陶冶情操,带来愉悦,安抚人们紧张又烦闷的日常情绪。

一些有能力的人一旦察觉到这样的内心冲突,就会果断选择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尽力维护好自己内心的秩序!

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时,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成就个人属性中的高品级和良好修养,从而彰显人格的独特魅力,这是一个人认知升级的必经之路,也只有高品级的人才真正有机会与自己的内心冲突达成和解!

当然最深刻的认知就是: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内心冲突的最终解决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