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自取其辱是因为没懂这句话?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乱做决定,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做不到。
如果不是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全,就随意发言,很可能自取其辱,而且造成严重后果。
公元前468年,晋国出兵讨伐郑国。郑国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便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平公立即派大夫陈成子率兵前去救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军军容整齐,士气高昂,不由得有些害怕,对左右的部将说:“齐军军容严整,战斗力一定很强,我军恐怕很难战胜他们。”部将们也害怕和齐军作战,主张撤兵。
荀瑶一面准备撤兵,一面派一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挑拨说:“陈将军,您是陈国的后代。陈国虽然是被楚所灭,但郑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晋国这次出兵郑国,其实是为陈国报仇呀!”陈成子冷冷地说:“我现在是齐国大将,奉大王命令来救援郑国,你告诉荀瑶,让他别再白费苦心了!”
晋军使者走后,一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来向陈成子报告:“我听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向我军发动袭击,只怕我们打不过他们,我们赶快撤兵吧!”陈成子严厉地说:“两军即将交锋,你却在这里胡说!你知道敌人的兵力部署、作战方略、军队士气吗?”
“不知道!”荀寅说。
“既然你什么都不知道,仅凭道听途说,就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真是太让我失望了!”陈成子大声训斥荀寅。
荀寅听了这句话,深受启发,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各个方面都应考虑周到,而我却一问三不知,怎能不碰壁呢?”
所幸荀寅仅是一个部将,且陈成子作为大将,头脑清醒,没有被部将左右,所以后果并不严重。而下面一个例子,随便说话直接导致己方不战而败。
公元前562年,晋悼公出兵进攻郑国,秦景公受郑国之邀,出兵救郑,在栎地大败晋国军队,于是秦、晋两国结下了深怨。三年后,晋悼公为雪洗当年耻辱,联合了齐、鲁、宋、卫、郑等十二国一起出兵征讨秦国。晋军的大将军荀偃担任统帅,指挥全军。
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由十几个国家拼凑而成,人心不齐。队伍到了泾水边,各国军队都持观望态度,不肯首先渡河。荀偃不由得十分着急。秦景公派人到泾水上游放毒,联军中不少士兵饮用后毒发身亡。一时间,联军人心惶惶,不敢轻举妄动。
郑国的公子娇不愿意在此停留,命令部队开拔,大军在械林安营。荀偃原以为十二国军队声势逼人,秦国必定会来求和。没想到秦国早已知道联军军心不齐,毫不害怕,更别说求和了。
荀偃十分恼火,立即颁布军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就是说鸡一叫就开始行动,填掉水井,夷平炉灶,全军都看我的马头所向行事,我到哪儿,全军也到哪儿。
不料,晋国下军元帅栾黡对荀偃的专权非常不满,气呼呼地说:“凭什么要听他的?没门儿!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说完,率领本部人马回晋国去了。
这下,全军大乱。荀偃仰天长叹道:“命令下得过分,是我的错,军令如山,收也收不回了。命令既然不能执行,两军交战,必败无疑!”他只得宣布:“全军撤回!”
荀偃对军队内部矛盾估计不足,不符合实际地要求部下“马首是瞻”,结果指挥了一场“不战而败”的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责任越大,越谨言慎行。
这句话的解释我参考了南老的《论语别裁》
如果喜欢论语,可以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