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月读《传习录》第9天 薛侃录3

2017-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云斋
图片来源:沐云斋

[原文]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全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译文]

惟乾问:“为什么知是心的本体?”

先生说:“知是敏的灵敏处,就其主宰处而言为心,就其禀赋处而言为性。幼龄儿童,无不知道爱其父母,无不知道敬其兄长。这正是因为,这个灵敏的知未被私欲蒙蔽迷惑,可以彻底扩充拓展,知便完全地成为心的本体,便与天地之德合而为一。自圣人以下的,人们没有不被蒙蔽的,所以,需要通过格物来获得他的良知。”

良知和恶念同生于心的本体——性。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应,即为“大性”的一方面,这种“知”便是良知;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逆,相逆则会扰乱“大性”,这种“知”便是恶念。恶念清除如冰之溶化;良知显现如水之透明。对于一个浑然如璞玉的孩提之童,先生的着眼点是这个孩童的良知,因为,只有良知才能体现出生命中的那种积极、向上、阳光的一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