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读书笔记(5)
我们再来看几个思维偏误和行事的方法论。
1、理性和感性
理性是大脑的高级控制器,是阀门,而感性或者说直觉则是我们的原始思维。
直觉虽然是更为原始的反应,但它是由经验组合而成,也是大脑发出的指令,在对待已经很熟练,已掌握成自动化的能力方面,它比理性思维更为高效,也更不容易出错。
那么理性思维应该用在哪里呢?对于人类进化史上刚刚出现的复杂事情,只有少数人才能获胜的游戏,这些都适用于理性思维,比如你的投资决策。
2、写下你的任务
如果你也不想忘记其他东西,又想在做每件事的时候足够专注,杀光后台的其余进程怎么办?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下来,当你写下来的时候,你就能足够专注当下的事情,这同样也适用于失眠患者,引起失眠的原因通常是事情多和焦虑两种情况。
如果是事情多,写下来即可安然入睡;如果是焦虑,先找出解决方案,如果找不到,先找出第二天尝试去做的事,然后写下来即可。
3、感知不存在
试着看一组数列:
724,947,421,843,394,411,054,646
这一数列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都有4。
再看另一组数列:
349,851,274,905,772,032,854,113
这一数列的数字之间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你估计会想一会儿,然后放弃,答案是都没有6。
为什么同样是“有没有某个数字”的规律,第二组数列会更难呢?因为找“不存在”比找“存在”更难,理由作者没有说,我替他说,因为找“不存在”所需要的思维更为发散,可能性也更多,而找“存在”能套用的“固定规律”更多,能够通过熟能生巧来做到。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只要稍有一点不如意,我们就能马上感知到,并为此心烦意乱,但生活的每一刻都有无数种可能,我们不会对自己没有残疾感到幸福,不会对自己没有感冒感到幸福,不会对出门带了钱包感到幸福,不会对身边的路人没有突然对你发狂感到幸福,我们看不到那些本有机会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事,对于这些事情,我们是盲目的。
因此,常有人问我幸不幸福,我说我能看见那些你们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我永远都是幸福状态。
4、意向性谬误
“意向性谬误”在很多时候是被有心人误导的,如果你不留心分析,就很容易被误导。
一位银行家希望企业多贷款、多负债,他给出的理由是,统计显示,有大量负债的公司要比没有负债的公司更能赚钱。
当然,统计并没有作假,如果你自己去统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结果,但我在多个场合说过,数据分析不靠谱,为什么?不是数字不对,而是解释的人会受到其本身的偏见和知识能力的局限。
大量负债的公司更赚钱,有两个原因:
1、不赚钱的公司根本就拿不到贷款或仅能拿到很少一部分贷款,于是大量负债的公司自然本身就是更优秀的公司;
2、有“资格”大量负债的公司,要么是上述更优秀的公司,要么是更容易倒闭的公司,而倒闭了的公司自然不会出现在统计样本之中,那些没有大量负债的公司呢?哪怕不那么优秀,赚钱能力不强,但至少比大量负债的公司缓冲期更长,能撑得更久,它们不能被样本剔除,却又多以“不那么良”的姿态出现在样本中。
《明智行动的艺术》金句:
1、人们往往会将本无关联的人和物用情感联系或替代。
2、我们都容易对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或者曾经付出过极大心血的东西有着特殊的感情,赋予他们特殊的价值。
3、要让世界更美好,就要自己做最有效率的事儿,然后花钱找最有效率的人帮你做事。
4、有时人们对证据的来源和可信度并不重视,人们看重的只是是否能“为我所用”。
5、人们总是拿某个选择跟什么都不做比,正确的方式是跟当时的其他选择比。
6、竞争除了单对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那类以外,多头竞争中,永远是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包容者胜算更大,也赢得更久。
7、在没有更漂亮的理论对现有理论展现其压倒性的优势之前,不管现实多么的不堪,人们还是会迷信现有的理论。
8、上层的知识域之间,必须先通到底层才可以进行迁移。
9、风险是确定性的博弈,而模糊是不确定性的博弈。
10、人们会对某些特殊的特征尤其重视,常常一看到它们,就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11、正确对待钱的方式是将每一分钱当成平等个体去看待,无论它的来源是什么,不要过分看重,也不要过分轻视;
12、找“不存在”比找“存在”更难,因为找“不存在”所需要的思维更为发散,可能性也更多,而找“存在”能套用的“固定规律”更多,能够通过熟能生巧来做到;
13、数据分析不靠谱,为什么?不是数字不对,而是解释的人会受到其本身的偏见和知识能力的局限。
OK,全书就到这里,欢迎将蚂蚁私塾分享给您的家人和朋友,系统自动有红包奉上。趋同的价值观是和谐的基础,请带上他们一起进步,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