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时光散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26个人生之F——缝纫机不响了

2016-10-26  本文已影响31人  答案在结尾

写在前面:我见过一些人,听过一些故事。有些人见过就忘了,但有些人即使生活中再无交集,却仍时常回闪在记忆里;有些故事听了就算了,但是有些故事即使过了在多年,想起的那一刹那仍旧唏嘘不已。我不会用合理清晰的逻辑将这些故事串起来,所以,就用26个字母来代表吧。从今天开始,我要写26个故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缝纫机对于一般小百姓家来说是一件奢侈品,但是刘阿姨家就有一台缝纫机,手摇的,据说是前苏联造的。刘阿姨的父亲是一个厨师,当时给苏联人做饭,有一个苏联人特别喜欢他做的红菜汤和列巴,后来苏军撤离时,就把这台缝纫机留给了刘阿姨的父亲,一是临别赠礼,二是这家伙又笨又重实在不好携带。从外面看,缝纫机就像一个行李箱,打开行李箱把缝纫机固定在木台上,左手控制布料的前进,右手摇动摇把,咔哒咔哒……

刘阿姨从小就看着母亲用这台缝纫机缝着各种七七八八的东西,家里的床单被罩、姊妹五个的衣服裤子,还有领居们,总是离老远就热情的冲刘阿姨的母亲说:她刘婶,你给俺家缝个啥啥呗!而母亲总是带着骄傲的笑容答应着,即使晚上熬夜到很晚第二天也再带着骄傲的笑容把缝制好的东西交还给人家。刘阿姨从小看在眼里,觉得能拥有一台缝纫机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神气的事情。

转眼,刘阿姨十七岁了,县里的被服厂招学徒,一年白干,包吃不包住,刘阿姨是第一个报名的。在被服厂,刘阿姨学会了用脚踏缝纫机,双脚踩踏板,一只手扶住转轮,不再像以前用手摇缝纫机那样双手紧忙活了。出徒后,刘阿姨留在被服厂成为了正式职工,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她给爸妈一人缝了一件外衣;第二个月工资,她给两个最小的弟弟一人缝了两条裤子,换着穿;第三个月工资,她给两个妹妹一人缝了一条花裙子……转眼,刘阿姨二十岁了,因为技术好又勤奋肯干,她也开始带徒弟了,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师傅,大家都亲切的叫她“小刘师傅”。

大贵是被服厂的机器维修工,其实没啥大事,就是看谁的机器没油了给加加油,谁机器的皮带松了给换跟皮带,谁的机器卡线了给修修……虽然没啥技术含量,但是人人都想巴结,因为给谁先换给谁后换都是大贵说了算,谁也不想因为机器的小毛病耽误自己干活的进度。唯独小刘师傅不,每次把保修单子放下就走,这人也怪,一看到她的保修单,大贵哪怕吃着饭都把筷子放下给小刘师傅修机器去,回来洗了一手的机油再吃饭。

厂里有眼力的老师傅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主动给俩人介绍对象,俩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就准备结婚了。那年头结婚流行三大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大贵家穷,小刘师傅只要了一台脚踏缝纫机。结婚没多久,俩人的儿子——小亮就出生了,小刘师傅升级为小亮妈。成衣越来越便宜,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一家三口的日子也越来越紧巴,小亮妈开始下班后接私活给人缝制衣服,比在厂里做便宜将近一半,没多久就被人举报了,小亮妈被开除,少了一个人的工资,家里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

这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小县城,大贵每天在厂子里听到的都是谁谁在南方赚了大钱了,谁谁让老婆孩子跟着去享福了。终于,大贵辞职了,要下海,要去南面看看,等赚了钱就接她们娘俩去享福。第一年,大贵寄回来五百块钱;第二年,大贵寄回来五百块钱;第三年,大贵寄回来五百块钱;第四年,大贵没有寄钱回来;第五年,大贵没有寄钱回来;第六年,小亮要上小学了,大贵前几年寄回来的钱所剩无几,再靠娘家接济也没脸,小亮妈又把缝纫机搬了出来,每天咔哒咔哒到半夜。有时候小亮早上醒来,发现他妈就趴在缝纫机上睡着了……

照着寄钱的地址,小亮妈写了好多信,都被退了回来——查无此人,她不死心,还是每个月都写……日子就在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响声里慢慢流过,小亮妈变成了刘阿姨,小亮初中毕业了,很争气,考上了国营工厂,每个月的工资有一百多块,这是铁饭碗,高兴的刘阿姨熬了一宿赶制出来一套藏蓝色的工作服。小亮很懂事,在厂里工作卖力,在家里孝顺母亲,承包了家里所有的体力活。刘阿姨依旧每天咔哒咔哒,她要攒钱给小亮娶媳妇。

听人说有电动缝纫机了,插上电,自己就咔哒咔哒,特别省事,小亮从刘阿姨那里要来半年的工资,坐上去省城的汽车给刘阿姨买电动缝纫机去了。早上走的,晚上天都黑了,小亮也没回家,刘阿姨急坏了,邻居都劝他,这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可能贪玩。第二天小亮没回来,警察来了,小亮坐的去省城的大客车出车祸了,全车死了三个人,一个老头,一个中年妇女,还有一个,就是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小亮。

刘阿姨一夜之间白了头,常年缝衣服的眼睛被泪水浸泡的更看不清了。

她把缝纫机搬到窗台前,看着外面走过和小亮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就跑过去拉着人家不放手。

后来,刘阿姨的眼睛彻底看不见了,缝纫机再也不咔哒咔哒的响了,但是她还是坐在窗台前,可能,她在等大贵回来,可能,她在等小亮回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