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罗志祥,屈楚萧,李国庆们,带给女性的思考是什么?
有人将过去的一个月,称为是中国的渣男月。
想一想确实还蛮形象的,毕竟,从鲍某明性侵事件激怒全网,到总裁夫人线上锤小三,周扬青自爆罗志祥时间管理成谜,再到屈楚萧黑料被挖,李国庆率壮汉抢公章,四川教师梁某被检举,李佳琦直播开黄腔道歉,郭涛新书涉嫌歧视女性被爆锤……
从业界精英到商界大佬,从男明星到小职员,从女性之友到忠犬好老公,男性大规模沦陷,渣男轮番上演,一桩桩,一件件,不仅让男性集体丢脸,也让女性群体吐槽无力……
互联网似乎用事实证明:解救一个渣男于水深火热之中,只需要再出来一个渣男就够了。
互联网也似乎用丑闻证明:你以为这已经很渣了,但总有更渣的男人出现……
但是,当渣男轰炸造成视觉疲劳,女性骂完解气之后,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是迷茫。
男性不知道女性究竟要什么了,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行不通了,我事业有成你做我背后的女人也行不通了,甚至于想用拳头给作女一点颜色,亮明我男人的底线和尊严,也行不通了。
男性群体会迷茫,因为认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跟不上女性的成长。
而女性群体也会迷茫,互联网放大了丑闻,割裂了男女之间的信任,让女性群体对于婚姻和爱情,越来越踌躇不定。
可遗憾的是,这些年,互联网部落文化之下,男女性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社区,女人看的电视剧,追的小说,接受信息和教育的情感社区和社群,男人们鲜少感兴趣;
而男人们流连的男性社区,关注的男性文化,驻足的男性天地,女人们也懒得问及;
结果就是,在这个感情充满易变性,关系充满不确定性,人性充满复杂性,道德充满模糊性,最需要男女两性加强合作和沟通的节骨眼,双方却因为各自沉湎于自己的部落文化,从片面和标签化的认知去解读彼此,导致双方的认知和需求,越来越难以契合……
男人觉得女人作,物质,拜金,只要哄和宠,而无需理解和尊重;女人觉得男人花心,管不住下半身,有钱就变坏,没钱也很坏……
而商业文化为了赚钱更是推波助澜,鼓吹男人宠宠宠,女人买买买,双方线条越来越单一,人设越来越固化,但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复杂和鲜活,怎么能扮演好一个僵化的角色?
于是,爱情制造的猜疑和伤害,痛苦和对立,远远多于爱情衍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女性朋友甚至表示:恋爱有风险,单身保平安,嗑糖甜蜜多,单身乐呵呵!
至于男性朋友,也渐觉伪女权当道,谈恋爱太累,想要支持女性独立和自我,又觉得只会让女人越来越能作……
这种割裂,让我意识到:对于女性群体而言,爆锤渣男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但一味的爆锤渣男,粗暴的定义和粗犷的定性男人,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尽快重构两性认知。
因为时代在变,女人解读男性和两性的语境也要发生改变。
而这种新的认知,既决定了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男性的渣,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在两性关系里,从受害者语境,向幸存者,甚至参与者,体验者的语境转变。
至于这种新的语境是什么?我想举两个女作家的例子,也许更容易弄懂。
第一位女作家,是女权主义先锋西蒙娜·德·波伏娃。
可以说,波伏娃是女权主义者,却也是在父权制社会,不断被污名化的前卫女性。
男性群体将她解读为,一个追随萨特直到死的女人,即便是萨特死后她也尽职尽责。充分满足他们女性永远是男性附属的角色定位。
比如,《纽约时报》认为,是萨特点燃了她的文学野心。而《华盛顿邮报》更是将她描述为:萨特的护士,萨特的传记作家,萨特的开放式性伴侣。
但是,虽然波伏娃自己也承认:萨特是她无与伦比的思想上的朋友,但这并不能说明,如果没有萨特,就没有波伏娃。又或者,波伏娃,根本离不开萨特?
因为波伏娃早就说过:只有你也想见我时,我见你才有意义。
和萨特相伴一生,难道就不能是一种双向的需要,和彼此的合拍,所衍生的持久关系吗?
只能说萨特太成功了,掩盖了那个时代所有作家的光芒,刚好波及了波伏娃而已,但是波伏娃自身的能力,你但凡读过她的作品,都不会轻易否定。
而女性对于波伏娃的污名化,就更可笑了,她们认为波伏娃根本不可能享受开放式婚姻,因为女人若是爱一个男人,就必定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而男人若是爱一个女人,绝对不会让她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
萨特之所以愿意尝试这种开放式关系,是因为他纯粹拿波伏娃作为性伴侣,对于萨特来说又没有什么损失。而波伏娃之所以同意,只是因为太爱萨特了,不得不妥协……波伏娃也许文学上很成功,但是感情上很失败,她什么都没有……她所谓的女权只是自我欺骗……
在波伏娃将性自由,视为女人的权力自由时,其他女性依然认为,女性在性里面,是扮演受害者角色的。
所以,哪怕44岁的波伏娃,同时和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纪录片大师,27岁的克劳德·兰兹曼保持长久恋爱关系,对方声称她为毕生挚爱,她将对方视为和萨特同样重要的男人,也无法瓦解很多女性心中的偏见。
因为在这些女性的认知中,即便是双向开放式性关系中,占便宜的也是萨特,波伏娃一定是受害者。
因为哪怕那个女人是勇猛的,另类的,叛逆的波伏娃,也不可能摆脱性关系中受害者的角色。
可是,波伏娃究竟损失了什么?
也许,我们需要仔细思考一下。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女作家张爱玲。
一个我认为,爱情里面很强悍,很果敢的女人,却成为了中国女人眼中,爱的卑微的女人。
因为张爱玲爱的那个男人,叫胡兰成,而胡兰成,刚好非常花心,所以,张爱玲很可悲,不仅为对方做了小三,还为对方放低身段,招揽嘲笑,甚至因为对方是汉奸,最后远离故国,孤苦无依的死于异国他乡。
而张爱玲一分钱都不给依赖自己的弟弟,却拿30万分手费给负心的胡兰成,更是实锤了她爱的卑微。
可是,如果这种行为换在男性身上,你还会觉得她爱的卑微,是受害者吗?
一段感情里,但凡用心,一定为对方尽心尽力,自觉低到尘埃里的,可是为何,男人的付出就是深情,就是能力和力量的象征,女人的付出就是卑微,女人非得从感情里捞到男人的礼物,男人的宠爱,男人的名分,才能证明女人有手段,将男人攥在手心里?
如果,你纵观张爱玲的一生,你会发现,她是一个爱的时候能付出,分手的时候也非常果决的人,对亲情,对感情,从来不会拖泥带水。
将母亲的钱还完之后,就不再来往,和弟弟关系淡漠,就绝不会像很多扶弟魔一样,自觉有义务资助已经成人了的弟弟。
至于和胡兰成分手之时拿出30万,如果换我也会这么干。
因为在一起时确实有过很多甜蜜,现在打算分手了,可是对方正深陷生活和财务困境,所以就当花钱买心安,买不留遗憾吧!
至少我从未对不起你,我就不会有任何负疚之心,也不会日后徒生后悔。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去台湾以后的胡兰成每每在文章里旧事重提,并托朋友转赠书籍和礼物,张爱玲概不接受,也从未再提及对方只言片语。
爱的时候毫无保留,分手时也不留遗憾,爱得起,也输得起,这才是女人,对待感情应有的态度吧。
至于她晚年所受的苦,当真就全是为了胡兰成吗?
离开大陆去香港,后来定居美国,就算胡兰成不是汉奸,清白的张爱玲也会这样选择。
因为她小资做派,自由性子,自我的生活,已经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中立存,历史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至于晚年死于异国他乡,我想,她要是那个时间段回来,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所以,如果男人对这些惊世骇俗的女性,怀着刻板印象还可以理解,那么女性时至今日,还怀着这种双重偏见,就是自觉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刻板的女性状态和角色之中了。
因为有时候,伤害不仅源于对方做了什么,还源于你如何看待对方的行为。
如果,你将自己放置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男性的很多行为都会伤害到你,很多男性也容易定性为渣男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将自己定位于体验者,参与者,那么,两性关系里,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并在进入婚恋关系的时候,就陷入寻求快乐,而非长久,寻求爱情,而非庇护,寻求互动,而非被动的状态。
而唯有如此,爱情带来的甜蜜,才会多过对风险的担忧,享受爱情的过程,才会多于苛求一个完美结果。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