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是专家们过度解读,还是作者另有深意?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拖刀笔吏

红楼梦有一堆的红学,鲁迅的文章也有N多人研究,而金庸的小说也产生了一轮一轮的研究热。

因此有人说了,这些学者专家都是闲着没事干,靠着研究大师的作品来混口饭吃,那些大师们可能写东西的时候压根就没想到这些事儿。

那么这种观点真的靠谱吗?

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可能存在。但是这得看是从哪个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是从一个普通的吃瓜群众来看,完全可以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很多时候吃瓜群众考虑的不是学术的深度,而是语言的畅快性,怼一下专家显得自己多有逼格;但是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看待那些文艺评论作品呢,可能又会解读出不一样的内容。

这一本《25堂文学解剖课》,就是一位作家通过X射线阅读这种方式来解剖各种文学经典,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看到比普通读者更多的东西,比如文本表面下的结构,构建文章的特殊装置,比如普通读者所说的简洁明快,顿悟痛苦,这些阅读效果大师们又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在出版了《写作工具》这本书之后,打算写一个续集。他自己本身特别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原著小说他已经读了6次,每次的阅读后都会在书上写满了批注和各种标识,后来新版的同名电影上映了,于是他将电影看完后,迫不及待的去找编辑讲述自己的看法。

编辑说,你对盖茨比研究得太深入了,好像把盖茨比的衣服都脱光了一样。

作者非常认同编辑的这个说法,而且将编辑的语意延伸后重新起了一个名字:X射线阅读。

他认为自己要想看得更清楚,那就不仅仅只能看故事的皮肤,还要包括看到雀斑,毛孔毛囊,甚至是骨架韧带,肌腱,肌肉等等内部组织。所以用X射线是非常好的一种表述方式,因此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第1篇文章,他一共写下了25部文学作品的剖析。最终成为了这本书的主体。

《25堂文学解剖课》这本书一共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通过X视线解读了25本书,这里面有国内读者所熟悉的《李尔王》、《包法利夫人》、《白鲸》、《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也有一些是西方读者所熟悉的作品。这一部分的解读占据了整本书最重要的篇幅。

第二部分是名作佳句的练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X射线阅读方式,去解读各位大师的某部经典名著里的句子。这一部分的发心来源是《美国学者》这本杂志在2014年评选了一次“十佳文学句子”。作者受到这个启发,于是从各种渠道里找出自己所欣赏的导师级句子放进的书中,然后用X射线的方式做了解读,同时邀请读者用X射线的方式写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篇幅最短,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整本书的最重要的操作内容:X射线阅读的十二个步骤。但后来我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这里引用一下十二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可以按照平时的阅读习惯寻找相关的信息,或者读一个故事。

第二步找到一段让自己不由自主停下来的段落。不过这里要注意,需要找精彩段落,而不是找我们想吐槽的内容。

第三步,我们应该把这一段精彩的段落再读一遍,但是这一次的速度要慢下来。

第四步,找出这段话中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或者是一段话,甚至是一个比喻,一个词。

第五步,重新的把这段话读一遍,不过这一次应该要大声的读,如果屋子里身边有另外的人,也可以对着他大声的说。

第六步。如果这段话是从书或者杂志中摘抄出来的,可以用铅笔在上面做好标记,然后在空白处写下吸引我们的原因。

第七步我们去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觉得默读的方式不够刺激,可以大声的把这句疑问读出来。

第八步,我们需要戴上X射线的眼镜,看看能否解答这个问题。

第九步,如果我们自己没办法得出答案,就可以把内容拿给身边的人一起读一读。

第十步,我们把文字复制下来,甚至可以保存到我们的日记本里或者文件夹中。

第十一步,把范文放在一边去开始写作,但要注意,我们不要刻意地去模仿范文,而是在领会它的内涵的基础上,让他间接地影响自己。

第十二步,如果我们发现有一些写作方法,是书中还没有涉及的,可以及时地和作者联系。

我个人将这十二步整理一下:

找出一段让自己喜欢的文字将它读出来,然后挑出其中的重点字词,重复读一次,感受这段话的美好。接着解答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如果自己没有答案,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探讨。同时将这段文字复制下来,随时拿来查看。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做到这一步就已经走过了,但是如果是作为一个写作者,那么可以继续执行后面的步骤:模仿范文的内涵去写一段自己的文字。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那么这所谓的X射线的十二个步骤里面,并没有告诉我们X射线应该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而且最后第十二步,确定不是来充数的?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最后一步的内容,其实是西方人独有的幽默感,但是对于国人来说,显得有点不庄重,同时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第二,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个文本就像人一样有着不同的脾性,于是我们没办法用同一个模板去套用到每个逻辑的身上。所以并没有一个模板化的X射线阅读法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操作。

比如在《洛丽塔》这本书里,作者从声音、姓名、故事、意义。这些角度去分析了这本书。

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是从故事架构、标点符号、合适的词汇,有关意义的例子,循环的异象、象征性的地理环境这些方面去解读。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了,如果我们需要用X射线快速的解读一本书,有没有一套成型的方法呢?

我个人觉得对于这一种传统文学的写作来说,当我们去用X射线去阅读的时候,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这几点:

首先是词语的使用。选用合适的词汇是一个成熟作家的必备技能之一。控制好词汇,作家才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重点主题语气等因素。所以当我们看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妨推敲一下某个词的精妙之处。

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叙事方法,因为作者一旦选择了要叙述什么,就会搭配相应的因素去吸引读者往下读。关于这一点即便不是文字工作者,也是非常有必要强调这一点的。而且同一个大纲故事,在不同的叙事方法作用下,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牢牢地记住这两点后,可以初步了解作品文本背后的深意。

如果想更加深入的了解X射线是如何解读各种名著,推荐看看这本《25堂文学解剖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