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简友广场

《美学》读后感

2022-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玉碗

诗人海涅在读黑格尔的书的时候说过“说实话,为很少看懂,以至于我相信他是真的不想让人懂。”黑格尔自己阿紫柏林大学任教的时候也抱怨过学生听不懂他的课。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对战。

这个段子和今天要讲的美学有关。

第一点黑格尔的书逻辑真的没得挑。

虽然现在已经很多人研究了黑格尔的思想,但是因为翻译的原因,直接看黑格尔的原著还是会有点麻烦。因为德语的语法和中文的语法差异蛮大的,德语语法喜欢套娃,各种各样的修饰,而且修饰句和修饰词特别长,直翻译过来,看着会有点费劲。当然语言会影响人的思维活动,德语的这个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格尔思维,就是逻辑特别严谨。之前《小逻辑》也说过就是连目录都特别严谨,这个在《美学》中也有体现。美学每一张的承接都特别严谨,严丝合缝。但这种逻辑也是大框架套小框架,一个接着一个框架,这当中你有一个点不理解或者有一个部分没记住,你就很容易迷失,然后就发生看不懂的情况。《美学》还好,《小逻辑》是真的好头疼,《美学》就还好一点。

此外,在黑格尔之前时代的哲学处于萌芽探索,很多时候一个哲学家提出了一个个新的观点,每个人都自以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结果又被下一个哲学家推翻。比如康德推翻休谟的怀疑论。黑格尔厌烦这种情况,于是他觉得自己能把这些思想做一个大一统。他的书中特别重视历史过程,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重视研究哲学史的人。现在研究哲学都要从哲学史开始的风气也是从黑格尔这里开始的。对了,这里补充一点,黑格尔梳理有说到亚州哲学美学,但他的亚洲哲学主要收到印度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哪不《梵经》的影响,对亚洲哲学的观点主要收到“我梵合一”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局限。

也正是因为他开了先河,加上论证过程中框架套框架,所以当时人在看他书没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很容易看不懂。对了歌德。。。说实话,这绝对是我看《小逻辑》和《美学》但动力,每次1万看不懂,我就会告诉自己,坚持找到那个“但是”。比如黑格尔美学的第一个观点是“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这个观点其实绪论已经多多少少有点设计,但一直饿等到“美的理念”那里才正式出现,前面很多在解释各种细细碎碎的每次和一些理念的历史。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框架的理解。

接下来就是内容,第一卷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有三个,第一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二个是关于实践观点(辩证),(历史观有关)第三个是艺术美和自然美。(辩证)

黑格尔说,之前的哲学家错就错在认为人的理性世界和客观世界上对立的,矛盾的两个事物。他的思想就特别辩证。他认为,世界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到处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世界本质。这个观点后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做了继承。有点像我国所说的“阴阳”,阴阳无处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

这影响到他的美学观点。既承认理性又承认感性,这一点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说的1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最后我说一下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吧,就是关于叔本华和黑格尔。叔本华的观点,第一个说强调审美的无功利性,第二个说主张审美的非理性,第三个暗示了审美的主体性。叔本华美学的出发点是主观唯心主义意志论,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出发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如果说黑格尔1哲学观点概括起来说“绝对理念”的话,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概括起立就是“生命意志”他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说:“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观性。”叔本华曾经说过“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

短暂离开像是生活的方式:

读书,去比尔的灵魂中偷窥,看电影,说去屏幕里感受别人的生活历程。旅行,说去陌生的创作里感悟。

两个人都很强调艺术对于人的作用,黑格尔强调的是艺术对于人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作用,叔本华其实也是,强调艺术品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但是他还强调艺术品对于人超越自己的重要性。我综合一下1他们的观点,就是既要通过艺术,增加生命层次性,拥有更宽阔的胸怀,增加自己的智慧,又要在这基础之上,在偷窥别人的灵魂。。。。。。在这样的遨游中获得一种对自己生命的超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