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莫过女子如水的温柔

2018-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萨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这是徐志摩赠给一位日本女郎的诗,在我看来,这是对一位女性美的最好诠释,温柔是伟大女性所共有的特性,人类多少美好的情感都来源于此,追溯一些伟人的生平经历,也会发现,或许学历、财富、地位、健康对他们的成功而言都非必要,而一位温柔豁达的母亲,则是相当的关键。

当今社会不仅人类内心的平静是奢侈品,而女性的温柔与善解人意也成了奢侈品。近几天又见炒的火热的“高铁霸座女”和“霸座老太”频上热搜,对于霸座,她们并无羞耻之心,并且言之凿凿,惊人的缪论层出不穷,如“你为什么把座位号印上面不印在座位上”、如“我就要霸你的座位,你摊上了只怨你倒霉”,她们不讲理的神逻辑不仅把自己说的心服口服,也把旁人怼的无言以对,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竟然充斥着如此这般人品不堪的族群?这样的女人能教出什么样的后代,真心令人堪忧啊!在我们女性愈来愈独立的现在,许多女性逐渐被社会冠以“女强人”、“女汉子”的称号,自己也觉得备感荣耀,许多人气颇高有硬汉形象的的“搬砖妹”、“轮胎妹”也常常受到媒体瞩目,频频出现在新闻里,收到一众好评,而离婚的带娃女性也常常被安慰“为母则刚”等等,而越来越多的男性却正以阴柔之美而颇受追捧。其实,有自己的个性以及人格独立性,这本无可厚非,但做为一些标榜性的宣传以及价值导向,我只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异化,本该温柔者不柔,应刚强者而不刚,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许多不该出现的悲剧和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其实,自古以来,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刚强本就是两性的标配,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三纲五常不可乱。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会一段时间住在单位,而由此也见识了各色人等。听见有音乐和轻声细语的,一定是年轻的女性文艺爱好者,美容装扮齐全,此女子爱美,关注自身形象,顾及他人感受,绝不大声喧哗,来去皆是轻盈的脚步,留下的也尽是满室的芬芳。而第二种便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女子,说话嗓门特别大,从不保养自己,一句“我活得糙啊”便打发的自己心安理得,说话间全是“我操”、“尼玛”不绝于耳,不然便是对白天接触过的不讲理的客户大骂不止,旁若无人般的与身边的人倾吐这一天所有的不快,让旁观者心有余悸:“幸亏这不是我的朋友”。第三种更甚,虽不满口脏话与怨言,但洗完澡后一丝不挂便在洗漱区公然洗着衣服,或者自如地穿梭在人面前,这种一般是成了婚有小孩的中年女人,且已经不把自己当作女人的阿姨们,对大门关闭与否,对是否有外来之人、对是否会引来他人的异样目光全然毫不在意,说是佛系,好像不太恰当,想必应是木然吧,可见,一个女人,没有了温柔和娇羞是非常可怕的,大多数家庭的不幸想必与此也有一定的关联。

看了诸多的人物传记,大多数人的经历我基本都已忘却了,可唯独对《梵高传》印象深刻。梵高的一生可谓凄苦,他被同时代的人们认为是异类,是个怪胎,不合时宜者,深受大众的排斥,作品到死也不被世人欣赏。连他的父母都厌恶他,多次驱赶他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最后几经辗转,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栖息地,却还是被当地小镇的居民排挤,被赶出那个他理想的乐土。唯独只有他的弟弟一直接纳他,帮扶着他,这一生,只有这一个人真心地对待过他,或许没有他弟弟,他更无法在当世立足,他会自杀的更早,那世间将会少一位伟卓越的画家和许多伟大的作品。反观梵高的一生,我觉得他悲剧的性格与他的母亲不无关联。他自小性格内向古怪,可他骨子里非常渴望关爱,他终生都倍感缺爱,一辈子都在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梦想着被世人接纳理解关爱,可他的母亲--一位出身高贵的女人,却骨子里恰恰是一位势力和狭隘的女人,对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梵高的其他兄弟姐妹比他活泼可爱,她更偏爱其他几个,从心底便不喜欢梵高。她从始至终没有接纳过梵高,即便他是自己亲生的儿子,甚至在梵高自杀身亡后,她没有一丝的伤感,还在嘲笑他的作品有多荒谬。我为梵高感到悲哀,也为他的母亲感到悲哀。虽然最后梵高的画被世人接纳并追捧,可毕竟没有带给梵高任何的实质上的安慰,他悲剧的一生没有丝毫改变,他的痛苦伴随着他的作品已被时间永远的封存。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同时也是少女感的丰富的体现。是否有少女感其实并无关乎年龄,也无关乎长相。前段时间那个爆红网络的每日与老伴不做饭,用100元在外面就餐的老太太就很有少女感,纯真与美好,用在这位八十多岁的奶奶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人们热议他们关注他们,也是从他们身上发现了许多幸福的因子,和生而为人需要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告诉了世人:洒脱、豁达、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才能品尝人生的乐趣,而温柔,则是女人终生应学习的幸福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