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全才吃货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最重要的词人。
苏轼诗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去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爽,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希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竹、枯木等。
李志敏评价:“苏轼诗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的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平易、重实用、圆通。
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与辞达而已的观点。
散文:
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恣肆横生”。
苏轼的文学成就:
诗歌:
一、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二、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里,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四周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三、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是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哭、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与痛哭的超越。
四、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表现力惊人,题材广泛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五、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词:
说法一:
第一,以“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的地位大大提高。
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互相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主张词须“自是一家”;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
第二,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1、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创作出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如《江神子·密州出猎》
2、表现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如:《定风波》
3、大力描绘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并进一步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第三,通过“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词中,变革文风。
1、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使之与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或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如:《水调歌头》,或与词本文在内容上互补,如:《定风波》,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2、大量使事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说法二: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1、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2、开豪放一派,且婉约、清旷、幽美多重风格并重。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3、提出“词,自是一家”的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次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在外形上的差别,但他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同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向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以文章气节并重。
4、用实践证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5、“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方面。语言高度诗化。
6、运用题序和典故: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突破音律的束缚。
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
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
9、苏词风格的多样化
既有豪放,又有婉约,也有旷达的人生态度。
说法三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苏轼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东坡词大量使用词序,用典,化用成句入词。苏轼作词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苏词风格的多样化,既有豪放,又有婉约,也有旷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