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 之——微内核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fsdffdaga

华为最近发布了 HarmonyOS,该 OS 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 OS。今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微内核。微内核操作系统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能有效地支持多处理机运行,故非常适合分布式系统环境。

image

微内核的特点

(1)足够小的内核

微内核不是一个完整的OS,他拥有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保证操作系统的内核做到足够小。

(2)基于 C/S 模式

将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内核中,把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放在微内核外面的一组服务器(进程)中实现。这些服务器运行在用户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借助微内核提供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通信。如:

(3)"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

在传统的OS中,机制通常放在OS的内核较低层,策略放在内核的较高层。而在微内核的OS中,通常将机制放在OS的微内核中。这样微内核才能够做的更小。

(4)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微内核基本功能

即把那些功能应该放入在微内核中,那些放在内核外?上面提到“机制与策略分离” ,依据该原理,微内核将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I/O管理这些功能分为两部分。将机制部分 和 与硬件紧密相关的放在微内核中。将另外一绝大部分放在微内核外的各种服务器中来实现。

(1)进程、线程管理

(2)低级存储器管理

(3)中断和陷入处理

微内核操作系统优点

微内核OS建立在模块化、层次化的OS结构之上,且采用C/S模式 和 面向对象的设计。可见其优点还是很多。

(1)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当开发了新的硬件和软件时,只需在相应的服务器中增加一个新的功能,或者增加一个专门的服务器。还可修改、删除已有的功能。

(2)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服务器运行在用户态,服务器之间相互孤立,服务器之间采用的是消息传递机制通信。当某个服务器出现错误时,不会影响内核,也不会影响其他服务器。

(3)可移植性

当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硬件平台时。由于微内核将所有与特定CPU 和 I/O 设备硬件相关的代码,均放在内核 和 内核下面的硬件屏蔽层中。而OS其他服务器部分是和硬件平台没有关系的。因此要移植的话,只需在微内核中的硬件屏蔽层做修改即可。

(4)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在分布式系统中赋予所有进程和服务器唯一的标识符,在微内核内再配置一张系统映射表(即进程和服务器的标识符 与 他们所驻留的机器之间的对应表),在进行客户与服务器通信时,只需要在所发送的消息中标上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的标识符,微内核便可利用系统映射表,将消息发往目标,而无论目标是驻留在哪台机器上。

(5)融入了面向对象技术

封装、继承、多态等。

微内核OS的问题

微内核OS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

在微内核中,由于客户和服务器,以及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都需要经过微内核。导致同样的服务请求至少需要进行4次以上的上下文切换。

以上只是一种正常情况下的上下文切换。在一些复杂情况下,还会引起更多的上下文切换。如:当某个服务器自身尚无能力完成客户请求,需要其他服务器的帮助时等等。

总结

微内核 和 服务器的智能划分主要在于设计者如何去设计,重在权衡两者的关系。如果为了降低OS的运行效率,可将服务器的一些功能移入微内核中。但这又使微内核容量变大,失去了它应有的一些优点,也提高了微内核的设计代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