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法 | 能篇

2023-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痞子沙

【原文】

能者,行之本,习之标,力之源也。今之能力者,借能言事,去能相异矣。故凡育能者,首当思之以明之。

【译文】

所谓能力,是实践的基本,是训练的目标,是力量的根源。现代有能力的人,拿所谓的能力说事,距离真正的能力大有不同。因此,凡能够培育能力的人,首要应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能力,并且明白能力的重要。

【原文】

万物之初,无动静之别,阴阳分合互化百变遂生,变之内即能之初。故,能为态变之原。此能一从内生,二从外为,内外相辅,合力而成。

【译文】

万物初始,没有动静分别,阴阳相分相合转化之间,万物就有了各种变化之态。能力在内心变化中诞生。能量是诸多状态变化的本源。能力首先从内在发生,二是外部促成,两种相辅相成,相结合起来,合力就此形成。

【原文】

能分隐显,隐为潜,显为现。据潜方可成显,若掘地成井,无水空劳,有水方得。教之先明此可倍功,不明则徒耗。潜者有时,时至乃发,精育则化潜为显。时至不发或过而再发,则先机失矣。显者宜习,习以成本能,大成。

【译文】

能力分为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隐性能力是内在潜能,显性能力则是显而易见的能力。潜能可以转变为显能,如同向地下挖掘,就可以凿井,但没有水凿出的井是徒劳,有水的话才有收获。教育之初先明白潜能和显能,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只能徒耗时间。潜能发掘需要时机,时机一到便可激发,精细培育就可以将潜能转化为显能。时机不到或者时机错过了再进行激发,就失去了先机。才能显现的人应当多练习,直到学习成为本能,就会有巨大的成就。

【原文】

能之内外,赋向而分。内能主思心意,意能合而为力,此力发而为独立人格,自主自立自理自强。外能主物与人,意在格物使人从,发如龙出,或云泽一方,或生波涌浪。

【译文】

能力又有内外之分,是以能力的指向而分。内在能力主要为思想和心力、意念,意念和能相合就是“心力”,“心力”是独立人格的表现,让人能够自主、自立、自理、自强。外在能力主要是负责待人接物的能力,在于格物致知,使人跟随,一旦激发就如同蛟龙出海,有的人能造福一方,有的人成为风云人物。

【原文】

能内思与学,能外行与人。思有七,发中逆侧组联形。发如朝阳,光芒四面八方,自由无拘。中于一心,聚而深入。逆以反思,但标不变。侧者善借而达标,曲折以活。组需通观,分合乃成。万物丝连,相对相关相似相通。形象谓五觉,视听嗅味触,无觉则木人矣。

【译文】

能力向内注重思想和学习,能力对外注重实践和人的连接。常见思维有七种: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组合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如同朝阳的光芒向四面八方照射,自由没有拘束。集中思维在于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深入思考。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但记住不能改变初始目标。侧向思维善于借助其他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过程曲折多变灵活。组合思维需要全局观察,既能分解又能组合才能理解。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相关、相似、相通,这就是联想思维。形象思维,来自人的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没有感觉的人就如同植物人。

【原文】

学者,修心明性。心明则悟则向则信则达则静,则不惘不急不躁不迷不忧。非唯心唯物之辩,乃内定而外可达。意坚方可控外物。学以明己,己思己欲己情己觉,持本明恶向上,则成。

【译文】

学习的人,修心明性。心地通达明彻,才能领悟,才有方向,信念,就会豁达,心静;就不会困惑、急切、烦躁、迷茫、忧虑。这不是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辩,只要内心安定,就能向外实现目标。意志坚定才能掌控世间万物。学习是为了洞察自身、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保持本心通明奋发向上,就会成就人生。

【原文】

外能以适境变。此实为生之能,故无动手力,则万物不可用,无与人往来力,则难融于社。是以,常动手者,物皆为用,常与人往者,人亦迎也。综而思学行人,能之基本,习以为常,渐趋渐升。明内外潜显,知己达人,智者之道也

【译文】

外在能力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其实是生存的能力,因此没有动手能力,万物都不能调用,没有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就难融于社会。因此,经常动手实践的人,万物都可以灵活使用,常与他人来往交道的人,他也会受人们欢迎。思想、学习、行动、待人……综合来看,其实是能力的根本,时常训练,就会逐步提升自己。明白内心与外部、潜在能力和显性能力,了解自己也能推己及人,这是智者能力养成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