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读书

本性光明——《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138人  墨尔本的夏天

佛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佛教的元素:出家人,寺庙,很多人手上戴的佛珠;另一方面,佛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是表面、片面、零碎的。

如果你想了解一些佛学的智慧,那么《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性光明——《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阐述佛教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良的传统和教育,以浅白的文字将佛教扼要地作出说明,深入浅出,精简全面,让我们很快的能够了解佛教的基本义理。

一 ,自我与佛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就是破除,包括我们对身体,对自我身份,自我观念的认同。

自我的根本是无明,他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身体衍生的一切都是无明的幻觉。

因为自我的虚假,自我永远处在焦虑和不安全之中,自我需要都在证明自己,强化自己的存在。

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确认的有力量手,情绪让自我感到很充实,以当下的情绪,愤怒,喜悦,来扭曲过去和未来,以增强自我的存在感,痛苦是我们的小我强大。

生气的时候,你大吼大叫,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稳固,这样便能强调自我的稳固,然后你又设法报复,自我便能够延伸到未来,更确定了自己的存在,你回忆过去让自己感到痛苦,这让自我也存在于过去。

自我会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观点,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成了你的想法和感觉和信仰,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意识不到这些事情的发生。

所以自我制造假象,追求永恒,持久,确定感的东西。

为了强化自我的存在感,自我一生都在追求优越感,正确感,不断的和外界比较,发展出来虚荣心,权利,野心。

自我还逐步发展出,我的  ,他 的,我们 ,他们 等概念 ,并向外逐次强化,发展出文化,意识,法律,国家等想象共同体,以求获得安全感,认同感。

在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习性,我们不知不觉在无意识之中生活,我们扭曲了世界,制造了冲突,矛盾,痛苦,自我的存在,我们处在永不止息的痛苦之中。

佛教认为,那个执着的自我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那个你认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这是一种幻想,有点迷惑,最初你认为他是你自己,然后浪费一生的时间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了,让自己从中醒悟过来。

人人皆有佛性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佛心,众生皆可成佛。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光明的,只是后天因缘导致的无明,污染蒙蔽了自性。

无明消失的状况,就是所谓的善良,智慧,光明,成佛。

所以修佛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无明,恢复光明本性,如同清洗洗衣服一样。

你的衣服脏了,我们要洗掉上面的污垢,你的衣服就会变成新衣服,准确的说我们不是洗衣服而是洗污垢,修炼也是一样,我们是在用不用的法门来去除自己的无明,就如同使用不同的洗衣液或洗衣粉。

二,业与六道轮回

业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的业,并不是宿命论,从字面上来说业是指行动,它既是因也是缘也是果。

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任何执着于期望,得到某种结果的行为,也就是因为贪嗔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业会不断的强化自我,强化我们的无明,自我反复滋养,创造了轮回,一直受苦。

根据佛法解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主客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因缘,要作为某件事物,只要摧毁它特别的因缘就行。所以你所创造的特定的业,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的性质的因缘去抵消,它就必然会出现相应的果报相应的,如果我们改变了它产生的因缘,那么它就会转换。

六道轮回就是我们因果循环的体现,作者认为,六道轮回并不是特定的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夜里状况的终止,另一种业力状况升起的心境,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

比如你生气的时候,你就尝到地狱的的味道生气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你都会遇不到真正合适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让你生气,所有的事情都向你挑衅,整个环境充满了危险让人激愤,没有一件事是对的。

如果你的动机是贪婪,就会投生到饿鬼道。

净土也是这样,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去做事,那么日常经历的都是净土。

三 心的训练与止观

如果你锻炼身体,身体就会强壮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心,如果你经常的训练你的心更有力量。

心的训练最重要是让我们成佛,但是相对上他对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影响,训练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自在的使用它。

经过良好的训练,我们就能够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中,调整心理对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也就是所谓的超人之力,训练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使用心更大的一部分,目前只是用了新的一小部分,如果你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让新的功能全部归你控制,你就可以具有创造性,耐心,具有艺术天分或者任何你想要的。训练身体只能利益此生训练心境能带到后世。

止观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直观的技巧,止观是一切,其他禅修的基础,它能产生宁静专注和清明。这些是其他修行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止观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禅定的境界。

止观是你的关注范围变窄,因而减低了心灵造作的,创造了一种宁静状态,这并不表示你的心变得狭窄,而会变得宁静宽广,愈柔软。

同时还要宁静而观,产生的锐利洞察力,了悟空性。

和大学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理。

如同你在一间黑房间里想看见的东西,你同时要点燃一根蜡烛,并保护他不受干扰,因为摇晃不定的烛光不能让你看清楚东西,止观则是保护你的心,不受干扰而观则提供能量让你能看见,一旦止平静了你的心关加大加深,并使心更加清晰更加敏锐的去认识心的本性。

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个小湖,你的状态就好比是风落下的小石子,所有的干扰因素都会停止,水面一片平静又平静而产生清晰,这样你便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色与其他的蜥蜥动物官人是弧面,显示出她美丽的本性,因此观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但是观之前必须先把心调到纸的柔软状态才行,否则的话就会失去控制,看不到清楚的真相。

把注意力放在纸的修行上,多少可以帮你远离心的疯狂境界,让你能够注视他,而且不会完全地卷入紊乱之中,受到他的控制,当念头和烦恼生起的时候你要学会去识别他,给他标签,不带成见的注视她,既不想搅乱他,也不想消灭它,只是静静的观察,什么都不做,它们就会安静下来。

通常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身心按照意愿行动,因为我们都是习性的奴隶。通过止观,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己习性的运作过程,让自己的心能够保持正念,全然的活在当下。

修行止观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够自在地创造身心,让你不再成为习性的牺牲品。

修观的技巧包含分析和专注,首先分析产生焦虑的基本原因,看清自己问题的真正根源,最后你会了解根源的就是无名,而你所有的问题基本都来自于一个起源,执着于一个不存在的自我。

只要你相信某个东西的存在,你的心中会把他执着为我或是自我,那么你的痛苦就会继续下去,这就像喝盐水止渴一样,只会愈来愈渴。

你不在被某种东西强烈吸引,而能觉知整体状况。

四,慈心,悲心与菩萨道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背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慈悲法门相对于其他的法门,是以感情为基础,利用我们的情绪作为解脱的工具,更接近我们那的习惯,修炼起来也更加容易。我们可以从爱和关怀出发,突破自我界限,发起慈悲心,希望他人幸福快乐,我们会了解众生的愿望和痛苦,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了解他们和自我原来都是一样的人,我们能够觉知那些从前被自己忽略的众生,产生了理解和亲近。

随着自我慈悲的发展,我们对于光大众生有了更多的慈悲和关怀,逐渐外推,扩大对象,发展出平等心,体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升普度众生的起菩萨心。

随着平等心的发展,会进一步了解世界的各种因缘,逐步了解知道世事无常,万法性空的道理,从而获得空性正见。

小结

阅读佛学书籍,研究佛学思想,让你对佛学的境界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最多只能让你有一幅空性的画面,但这些研究并不能代替修行本身,真正的空性,离于概念,无法表达,因此无法通过想象得出。

我们通过思考,领悟到一些见底,这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见地是要证悟的目标,我们必须使用这些观点来解构我们的生活,解构自我,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去获得切身的证悟,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利益,正真有助于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