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生系列(六)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22人  般雅

第六周:让你恐惧和回避的背后有一个“隐藏我”

很多年前认识一个女孩叫燕,长得甜美白哳,明眸皓齿,气质优雅,年纪轻轻为人处事周全得体,独自创业,公司经营的井井有条。身边自然不乏众多的追求者,她偏偏对一个叫恒的男孩情有独钟。男孩高大英俊,家境优越,收入丰厚,他们俩看上去郎才女貌甚是般配。

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女孩,却在这段主动追求的恋情中折戟。

后来她告诉我,她看上去自信大方,实际上独自和男孩在一起时特别自卑紧张、笨拙,让对方觉得很无趣。

我在团体小组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有的成员看起来优秀、开朗,不像是有困扰的。但在自我暴露中却发现原来真实的内在充满了紧张、不安。

活在他人想像或期待中的人通常都很累,因为要尽全力维护那个完美的形象,只好把真实而不完美的自我隐藏起来。

这个把自己隐藏起来、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就叫“隐藏我”。在周哈里窗左下角,跟“盲目我”正好相反,它包括个人隐私和秘密,是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身份、往事、生病、痛苦、嫉羡、欲望等都可能被隐藏。

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卑的人或者胆怯的人、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的自我更多一些。

在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我身上隐藏的部分还挺多的,总是担心自已不够好、别人会瞧不起,甚至连年龄都隐瞒过。满25岁那年,别人问起来还说只有24岁,这事被当时的男朋友笑话。精神分析理论假设一切的心理活动都和潜意识有关,那么当时的隐瞒年龄是否和退行或回避有关不得而知,但隐瞒往往是因为内在的恐惧、回避和不安全。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这样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保持神秘感,与人相处总是若即若离无法亲密,从而避免亲密关系带来的焦虑。他们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是:没有关系就没有伤害。他们防御性的隐藏自己,却忘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是适当自我揭露以及相互反馈之间的平衡。

对拒绝的恐惧

这样的人,缺少自信,或者有完美主义倾向。我曾是一个害怕被拒绝的人,遇事宁可自行解决或花钱解决,很少求助于人。如果不得己麻烦别人,立马会用等值的方式偿还。有时对待家人也是如此。后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才发现原来我觉得求助于人会显得自已比较虚弱,我害怕这种虚弱被别人看见,拒绝对我来说是一种否定。

对社会不赞许的恐惧

这样的人,认为自己身上有一些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接纳、认可的部分,所以不愿意被别人知道,比如同性恋、乙肝携带人群等。

其实,所以不敢开放真实自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不接纳自我。比如在权威面前我特别不自信,有种被看穿的感觉,觉得我没有别人认为的那样好,或者没有达到自我期待,其实这是我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接纳,渴望被认同。我的女儿小时候胳臂上汗毛比较重,遇到表演节目时她就会焦虑,担心被小朋友们看到,这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

这些不接纳都是源于内心缺乏安全感,唯恐自己的真实面目暴露后,别人会对自己不利。事实上,人们真正排斥的是不真诚而不是不完美。心理学家安德森在1968年做了一项研究,将555个描写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结果表明,评价最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而评价最低的品质是说谎和虚伪。了解到这一点,会不会让你放松一些呢?

我们经常说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其实接纳何尝容易,接纳意味着要放下对外界的不安和恐惧。

缩小隐藏我,可以帮助你打破这种恐惧,增进跟其他人的连接,帮助你从别人的角度,更客观的认识自己。

在开放自我时你可以试试这样一个安全的方法:选择开放感受和习惯,而不是信息本身。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觉得还没有充分准备好说出来某些具体信息,或者你觉得某些具体信息说出来会让你感到不安全时,你可以选择说自己的感受或习惯。比如你可以说:这方面的话题我觉得紧张,我习惯自己在心里对话。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感受的部分开放了,走出了缩小隐藏我的第一步。

当然,并不是隐藏我越小越好,朋友、夫妻之间,虽然要坦诚,但也要保留必要的隐私空间。

老话说:朋友面前莫说假,夫妻面前莫说真。意思是,夫妻之间比说真话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感觉到爱和被爱。季羡林老先生说: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真话不讲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尊重,每个人接受真相的程度不同,有时候真话也会给自己和对方的带来困扰和压力。

隐藏我的大小比例的设定,可以根据自己感到安全自在、舒适与否来确定。如果自我开放后觉得有所启发和受益,就可以逐步打开,反之,就选择保留沉默。

你愿意尝试暴露自己的隐藏我吗?

可以找张纸,把自己隐藏的自我一一写出来,可以是身体、疾病、情绪、欲望等各种事件或心理活动,由易到难去实践,你会发现当你真诚勇敢的面对自己时,会越来越有力量。(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