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牧养反思
完整的教导必须包含两个基本部分,应知和应会。应知是知识,应会是实践。应知和应会的统一是知行的合一。信仰必须包含真理的认知和真理的实践。g
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果效。没有知就没有行。错误的知会导致错误的行。但有了正确的知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行。知是基础,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行。就像撒种子,目的是收果子。
关于牧养,许多人有一种偏颇的认识,以为牧养就是教更多的圣经知识、神学知识。牧养固然要教导充分的、正确的圣经和神学知识。但是牧养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圣经、神学爱好者,而是为了栽培效法基督的门徒。效法基督的门徒是知行合一的基督徒。不仅有扎实的信仰知识,更是能够充分实践信仰的知识。
要将信仰知识落实,需要的是督导。督导更像是教练的工作。督导者的重点不是教导更多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提醒、督促门徒实践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句话说:“人需要的不是知道更多,而是需要被不断提醒。”督导者需要对门徒充分观察,设计实践的项目,不断鼓励、督促实践,直到门徒养成新的合乎真理的习惯。
举个例子,信徒都知道得罪人需要悔改、道歉。但在实践中,信徒可能很难做到谦卑、主动的道歉。所以督导者需要辅导、劝诫、鼓励,制定道歉的计划,并反复督促、追问,是否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困难在哪里,继续辅导,继续督促。这才是真正落实的牧养实践。
传统的牧养往往过于注重单向的、教导。虽然每次可以让许多人听到信息,但听众是否实践,讲员并不知道,只能靠听众的自觉。这就像是散养,只管撒种,收到什么,只能顺其自然。在过去信息有限的时代,信徒心思单纯,听到一些信息就能充分吸收。即便督导不够充分,但他们仍然有很好的成长。但在另一些时代和群体中,属灵、属世的知识和信息充塞着信徒的生活。结果却是听得越多,行的越少。甚至于,许多信徒以热衷讨论神学当作敬虔。
观察信徒的生命状况,不成熟的信徒有两种状况。一类是无知,一类是知而不行。无知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圣经不熟练,对神的作为、纯正的教义缺乏充分的认识。信仰中掺杂着许多自己的经验,旧世界观的影响。所以实践上或者冷淡,或者有热心、无真理。而另一类,信主年日多,或者阅读、学习能力较强的群体中,往往听得多、读得多、讨论得多,却实践得少。其中最突出得是,他们容易用理性、道理来研究罪,却不能藉着祷告、禁食来对付罪。谈到别人振振有词,对付自己的罪,总以软弱为借口,或者用泛泛得恩典麻痹良心,搪塞自己得懒惰、骄傲。
对待无知,需要更多地教导。对待空谈,需要更多地督导。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教导、督导并重。缺乏教导,知识没有根基。缺乏督导,知识不能落实。那么教导和督导孰先孰后呢?一般的经验认为教导在先,督导在后。其实,这两者如同鸡和蛋,很难分清先后。并且,如同两只脚走路,总是交替进行。没有实践,知识的学习不能提升。没有知识的学习,实践不能深化、拓展。
学习有两种基本模式,模仿和理解。儿童的学习重在模仿,然后理解。而成人学习先理解,后实践。并且,不同倾向的人学习模式也不同。偏好思考的人习惯先理论学习然后实践。而偏重实践的人习惯先尝试,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在信仰的学习中也是如此。有些人以为必须先明白了才能实践。但诸如祷告之类的信仰操练,大多不是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而是先模仿着去做,如同小孩子一般。
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些比较具体。抽象的知识比较依靠教导,具象的知识要藉着榜样-模仿学习。通常模仿学习是比较快的入门方式。而藉着抽象知识的学习,才能深化实践,形成反思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抽象知识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操练不可偏废。虽然各人的天然倾向不同,但需要来回平衡。重思考的要督促实践,重实践的要被教导反思。信徒若学习却不实践,就会信仰流于空洞,甚至假冒为善。若实践却不反思,就会流于形式,逐渐僵化。同样,偏重实践导向的教会会忽视神学建造,走向事工主义。偏重知识教导的教会会流于抽象信仰,缺乏实践能力。总之,教导与督导需要不断平衡,相辅相承。